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伊尼舍林的女妖》(2022):愛爾蘭內戰的隱喻

電影《伊尼舍林的女妖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2022)能一路成為奧斯卡最大熱門,實在讓我一時之間難以反應。

如果是十幾年前,大概會覺得《伊尼舍林的女妖》就是那種小眾影展片,結果近年奧斯卡獎品味丕變,史詩大片反而容易陪榜,小眾類型的作品反而成為主要被表彰的作品。或許這也是一種趨勢的反映,隨著疫情與串流時代的衝擊,戲院走向兩極化發展,未來不是大片就是小品,本片正是屬於後者。

這麼說不代表我不喜歡這部作品,相反的,我認為這是馬丁麥克唐納繼《殺手沒有假期 In Bruges》(2008)最佳,比《意外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2017)還深得我心。當代少有編導能像麥克唐納一樣,能把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拍得那麼蕩氣回腸了。

故事開始的衝突單純到令人噴飯,老音樂家柯姆忽然決定與他的酒友帕德萊克絕交,原因是他覺得這個人太過無趣。兩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小島上,生活圈太狹窄,偏偏就是天天都會在一間酒吧遇到,覺得很無辜的帕德萊克當然設法想要找到原因,不過柯姆說不理就是不理,雙方的衝突越演越烈,從單純的友誼破裂,變成「兵戎相見」。

片中出現了一些幽微的暗示,故事背景其實正是1920年代的愛爾蘭內戰時期,主角們生活的島嶼距離愛爾蘭本島內的紛亂有一段距離,沒有軍事衝突。但麥克唐納卻採用了「以小見大」的策略,雖然沒有直接拍攝愛爾蘭內戰的前因後果,卻藉由這兩個男人的衝突,諷刺內戰的對立是一個多荒謬的事情。

愛爾蘭在經過長期革命,終在1921年脫離英國的直接統治,不過英國人並沒有真正打算完全放行,除了堅持維持對北愛爾蘭的控制之外,也要求愛爾蘭人依然得向英王效忠。就後見之明來看,愛爾蘭得到的權力還大過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其它英國自治領,其實接受當下的現狀,過一陣子就能完全過渡為獨立國家,大多數愛爾蘭人也都同意這個安排。不過一派較為激進的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卻認為如此是前功盡棄,與同意接受現狀的愛爾蘭政府打起仗來,最後打了不到一年的內戰,死傷人數還遠超過對抗英國人。

現在史家都同意愛爾蘭內戰是完全無意義的,只是族群內部的撕裂與消耗,而且打完之後也沒有對現狀造成任何改變,還因此鞏固了英國對北愛爾蘭的掌控(因為大家忙著自己打自己,把英國人都放在一邊去了)。當然,將這段歷史轉化成一個如此簡單的小島友誼故事,的確未必是一個精準的比喻,不過天天處在一起的好友既然能因為一個政治理念不同而互罵互殺,本身就是個很荒謬的事,麥克唐納的譬喻的確有抓到精髓。

雖然前面說是小品,但其實深究其中,卻能見得宏大的時代格局,自古以來人類的各種衝突也多半能與本片的故事進行映照,現在的烏俄戰爭不也是如此?

這的確是一個需要妥善導讀的故事,如果只看到情節表層,大概會不明究理,不知編導何必大費周章。只是如果沒有看出來文本的深度,光是欣賞劇中的黑色幽默與柯林法洛(Colin Farrell)、布蘭頓葛利森(Brendan Gleeson)等演員名家之間的火花,我想也能非常過癮。


補充一下,後來查了資料才知原來本片是馬丁麥克唐納劇作《阿倫群島三部曲 The Aran Islands Trilogy》的第三部,前兩部都曾在劇場中上演,第三部則是以電影形式問世。得知之後感到非常親切,因為多年前去愛爾蘭遊學時,曾經造訪過位於愛爾蘭西岸的阿倫群島,雖然電影不是在該島上取景,跟片中景色非常相似。至今這些愛爾蘭外島依然保有著非常傳統的天然景緻,推薦有興趣造訪愛爾蘭的影迷別忘了去周邊小島看看。

《伊尼舍林的女妖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2022)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