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2022):雷普利的魅力何在?

作家海史密斯一生寫了22本書,改編成各個不同類型的作品。但每部作品似乎都指涉了她的現實人生。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在台灣未必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如果列出因她的文學作品而改編的電影,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包括從《雷普利 The “Ripliad”》系列中一集改編的《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1999)與改編自小說《鹽的代價 The Price of Salt》(1952)的女同志名作《因為愛你 Carol》(2015)等片,都是如雷貫耳之作。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 Loving Highsmith》(2022)的導演伊娃維蒂亞追溯了海史密斯與母親的關係和她早年發跡歷程,與其說是在敘述她的一生,也是對時代記憶的重建。作為同性戀者,海史密斯渴望透過筆墨來反映心之所向,但在當時的保守年月,她往往只能用帶有暗示性和象徵性的筆法來表達所見。

儘管片中並未作出揣測,但改編自她1950年同名作品、由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執導的《火車怪客 Strangers on a Train》(1951)之中,有著嗜血渴望、同時具有強烈戀母情結的布魯諾安東尼,在角色塑造上即有明顯同性戀傾向。然而值得玩味的是,飾演布魯諾的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並非同志,與他對戲的法利葛倫格(Farley Granger)卻是深櫃同志。

我們也可以說,《火車怪客》的角色塑造很可能預示了海史密斯在五年後即將出版的《天才雷普利》。迷戀男性卻又試著壓抑同性傾向的雷普利,在內心極度扭曲之下一連犯下多起罪行,而且又能對此感到毫無歉疚,不過無論對於海史密斯還是對於觀眾,這個角色卻也因此顯得迷人,因為出身卑微的他是因為受辱才行兇,並非單純的變態殺人狂,反而有種反英雄特質。

在海史密斯筆下,雷普利的複雜性,意味著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被壓抑、被社會禮教扭曲的一面。這固然暗藏了海史密斯對當時同志身分的焦慮感,然而《雷普利》系列之所以足以成為經典,並不是因為他單單在講述一個關於同性戀者的故事,而是他讓所有讀者都能找到同情與投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一個不願透露的陰暗面,甚至光是承認自己享受這個故事,暗自支持雷普利瞞天過海,就已經夠陰暗了不是?

不是每一部文學作家的紀錄片都能具有可看性,不過正因為《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找來了這些電影片段與作家本人自述作為對照,使得電影產生出一種雋永性。電影集結了《火車怪客》《天才雷普利》《美國朋友 The American Friend》(1977)的片段。當然,也沒少了《因為愛你》,我們透過這部片也才知道原來那個禮品店的相遇是海史密斯真實的際遇,只是只有那個相遇的瞬間屬實,後續都是來自作家的想像,只是光是這個想像,都足以在當時的文壇掀起滔天巨浪。

若說遺憾之處,或許是本片引用的電影還不夠多、不夠全面,如果想要看到《陽光普照 Purple Noon》(1960)的亞蘭德倫(Alain Delon),你肯定會感到失望。我原本也期待能看見《魔鬼雷普利 Ripley’s Game》(2002)裡的約翰馬克維奇(John Malkovich),同樣期待落空。

不過這是一個影迷角度的吹毛求疵,《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已經夠有味多汁了。

備註:也許你會問,為什麼我們現在需要看這部作品呢?Netflix(網飛)明年將推出新版的《雷普利》系列影集,將由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t)飾演湯姆雷普利,實在相當令人期待。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 Loving Highsmith》(2022)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