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生活的甜蜜》裡的『海怪』影射的是惡名昭彰的義大利疑案?」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八)

在電影《生活的甜蜜 La Dolce Vita》(1960)的片尾,飾演馬切洛的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與友人在沙灘上撈起了一隻面貌不清的「海怪」(如上圖),貌似魟魚。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給了這隻海怪的眼睛一個特寫,牠木然的眼神,似乎意有所指。

許多觀眾看到這場戲想必一頭霧水,不知意義何在。後世的解讀,多指出牠象徵的是失去信仰與道德的荒淫男女的精神之死。不過英國學者史蒂芬甘朵(Stephen Gundle)卻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死亡與生活的甜蜜:1950 年代羅馬的黑暗面(暫譯) Death and the Dolce Vita: The Dark Side of Rome in the 1950s》提出了更具體的推測。他認為費里尼顯然是以此在影射「威瑪蒙蒂西(Wilma Montesi)之死」。

1953年4月9日下午五點後,21歲的威瑪蒙蒂西離開所在的公寓,隨後不知去向。36小時後,她面部朝下的屍首在羅馬郊區的漁村海邊被發現(如下圖),沒有上衣,但卻穿著鞋子、裙子和褲襪。由於身上沒有遭到傷痕,警方推測不是他殺,而是單純的溺水身亡。

威瑪.蒙蒂西(Wilma Montesi)之死
威瑪蒙蒂西(Wilma Montesi)之死

威瑪蒙蒂西的屍體照片見報之後,她的家人迅速出面指認。然而,根據其親屬的說法,皆認為性情開朗的威瑪不可能選擇自殺,她與許多同齡的羅馬女子一樣熱情享受生活,並且也懷抱著電影夢,曾在電影城裡擔任過臨時演員。況且她已經準備步入禮堂。現在問題是,她為什麼會突然死在離家40公里外的漁村?並且衣衫不整地在此溺斃?

警方在五天之內就迅速以意外為由結案,但媒體卻認為此案肯定有蹊蹺。經過各家媒體的揭露,才知原來威瑪是附近莊園的派對常客,這個派對的主人是一名右翼貴族,自稱為「女侯爵」。她透過舉辦派對結識政商名流,據說派對現場荒淫不堪,賓客經常全裸在此嬉戲,也服用毒品。

其中有參與的賓客指控時任外交部長阿蒂利奧皮喬尼(Attilio Piccioni)的音樂家兒子皮耶羅皮喬尼(Piero Piccioni)是涉嫌謀害威瑪的主謀。這個消息一見報,在義大利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關於這場派對乃至整個上流社會的淫亂秘辛以及警界疑似接受關說等等醜聞接連爆出,外交部長因此在隔年辭職,使得政府處在垮台邊緣。

1955年,皮耶羅皮喬尼(Piero Piccioni)與同夥烏哥蒙塔納(Ugo Montagna)以及被控參與煙滅證據的警察局長都被送往威尼斯受審。不過最終三人遭到無罪釋放,法官認定威瑪蒙蒂西之死純粹是一場意外。然而,最早緊追此案不放的記者西爾瓦諾穆托(Silvano Muto)依然堅稱這是政府吃案,據他推測,威瑪是在派對中因吸毒過量而死,派對其他參與者見狀才草草將她棄屍海邊。

但穆托反而因此被以「散佈虛假新聞,擾亂公共秩序」為由受審。期間卻又有一個轉折,一個名為安娜瑪麗亞凱里奧(Anna Maria Caglio)的女演員再次出面指控烏哥蒙塔納經營毒品集團,要為失蹤少女負起責任。但她在法院上的證詞卻遭到了輿論的嘲諷,最終該案的被告仍都得以全身而退。

這些醜聞確實在當時引發了社會極大的波瀾,但最後卻只是雷聲大雨點小,貪官污吏、黑手黨持續橫行。在義大利經濟奇蹟的時代,人們確實感受到了物質層面的甜頭,卻也逐漸喪失了道德意識與信仰。費里尼為此拍攝了《生活的甜蜜》,以一個記者的角度來揭露虛妄的物質生活對人心的腐蝕。然而,在首映當日,他卻被部分極端的義大利觀眾指控為「布爾什維克(共產黨)」與「叛教者」。所幸後來作品大賣,但觀眾是否能從中讀到他對時下政局的反應,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2018年,有媒體報導名導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計畫將史蒂芬甘朵的書籍改編為電視劇集,片名叫《Dolce Vita》,描述戰後羅馬的混亂與不安。據悉他打算拍攝的主軸就是威瑪蒙蒂西之死的始末。


延伸閱讀


2020金馬經典影展

「費里尼100系列小典故」


「費里尼100系列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