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愛的見習生》(2017):出於同理

1962年,羅馬教宗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召開了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共有2200名教長出席了此次長達三年的會議。最終,教廷議定了數項重大革新,令天主教得以更走向世俗化。

其中幾項變革,包括修女可不必終身居於修道院、可穿著便服、不得施行修道院苦修等決策(或說建議),澈底影響了天主教的生態。美國電影《愛的見習生》(Novitiate ,2017)便呈現了當年此一巨變對修女的影響。

談及華人電影對修女的形象刻畫,大概會很容易直覺想到由《開心鬼》系列的李修女,難免是迂腐保守的印象。畢竟,將一生奉獻給神,成為耶穌的新娘,永不嫁娶,在教會之外的人眼裡,自然非常難以同理。

身兼本片編導的瑪姬貝茲(Maggie Betts)雖選擇以此作為題材,但高竿之處卻在於她對整個時代、人物富有同理。導演讓觀者跟隨著凱瑟琳(瑪格麗特庫利 飾)的腳步,一步步揭開修道院的神秘面紗。在故事的前半段大多時候,若不明就裡,甚至會不免以為自己誤闖了一部傳教電影。

片中畫龍點睛的一場戲,當女孩們正式踏入修道院之前,院長(梅莉莎李奧 飾)說明了幾項必須遵守的鐵則,隨後,她將眼光望向台下,詢問「有沒有問題」。一名女孩舉起手來,還尚未發言,院長便將之逐出。她解釋,因為這裡所有人都不許有問題。

《愛的見習生》(Novitiate ,2017)電影劇照
《愛的見習生》(Novitiate ,2017)電影劇照

修女不容許任何質疑與意見,甚至就每日的生活常規上,所有人都必須定時謹守靜默規範。欠缺對話,自然沒有思辨,但似乎也能保有傳統的維繫。稱之為傳統,不如說這是對人性的禁錮,一個有效控制秩序的手段。可想而知,當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決議傳來,衝突也為之產生。

不過,與其說這些不願改革所致的紛亂是出自於既得利益者對權力的鞏固云云,不如單純說這恐懼不過是出自於對愛人的佔有慾。一群女子眼見奉獻數十年的丈夫(耶穌)忽然因為人為因素(大公會議)背離了自己,自己與神的關係不再特別,這是何等慘劇。而她們所信仰的神,對此始終不發一語,保持沉默。

然而,在聖經中,本來就從未明文寫道修女的存在,又何來修女為耶穌之妻此等謬論。至少在流傳下來的經典中,也都強調耶穌終身未娶,亦無戀人,祂又怎會認同後世以其之名,將之塑造成一個一夫多妻界的霸主,成為享有數以萬計女子伺候的多情之神。

本片刻畫最佳之角色無疑是院長,與其說是上帝的僕人,她更將自己視為上帝,或說上帝的發言人,象徵父權。梅莉莎李奥(Melissa Leo)的表演是活在這部電影之上的,理應再獲奧斯卡提名。反觀,導演再尾聲一改溫和與虔誠,太快觸到敏感點,力道轉換太大,顯得操之過急,不免影響了本片的整體性。

《愛的見習生》(Novitiate ,2017)電影預告

延伸閱讀


2017金馬影展 TGHFF|影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