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分類: 亞洲電影

剖析亞洲電影的文化特色與創意表現,探討各國獨特的敘事風格、角色塑造及其對國際影壇的影響與回響。

影評|《告別》(2015):對誰的告別?

這是我今年所看的第二部片名出現「告別」兩字的電影。第一部是林書宇的《百日告別》,是向另一半的告別。至於這部由內蒙古導演德格娜執導的《告別》,乍看簡介發覺是女兒與罹癌父親的告別。但看著看著,理解到這部《告別》的告別法,並非肝腸寸斷的,也不是含悲忍淚的告別,它更像是鄭雅之的《悄悄》,是靜謐的,柔和的,有時顧左右而言他的。英文片名也是傳神的,就叫「簡單的告別」(A Simple Goodbye)。

Comments closed

影評|《披薩的滋味》(2014):披薩的滋味的滋味

住在貧民窟的印度小兄弟檔看見披薩廣告,垂涎欲滴,決心「自食其力」,賺錢一嚐美食的滋味。看似有點勵志的故事前提,其實潛藏著對整個印度社會結構乃至全球化現象的種種質疑。台灣片商下的片名《披薩的滋味》(The Crow’s Egg ,2014)直截了當,等於直指萬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1983),個中「滋味」似乎也不言而喻了。

Comments closed

影評|《李香蘭的世界》(2015):對李香蘭女士的侮辱

電影《李香蘭的世界》(2015)的片名頗具企圖心,看似有意重現女演員李香蘭(山口淑子)的傳奇一生。但非常遺憾的是,導演陳玫君手上雖握有20到40年代的珍貴電影資料片,卻嚴重缺乏影像整合與編詞的能力,或許也能說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拍什麼。

Comments closed

影評|《我的少女時代》(2015):青春電影新一章

電影《我的少女時代》(2015)好像用不著我多費口舌特別推薦,聽聽觀影過程中全場的爆笑聲和此起彼落的啜泣聲,如此一部精準牽動著觀眾情緒的國片,實在太罕有、太珍稀,好口碑註定不脛而走。不難預見此片將掀起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以來最瘋狂的觀影熱潮,或將另啟台灣青春電影的全新篇章。

Comments closed

影評|《太陽的孩子》(2015):我們的坦克叫「怪手」

在進場觀賞《太陽的孩子》(2015)之前,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想著該不會這部電影跟太陽花學運有關?此太陽是否為彼太陽呢?

豈料開場沒多久鏡頭就來到了太陽花學運的現場,穿著傳統部落服飾的原住民正群起為自身權益發聲。接著,女主人翁Panay登場,她苦心採訪的「原住民觀點」學運報導竟不被上級採納,不禁為之動怒。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