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風中家族》(2015)的兩個多小時,數度有種不忍卒睹的感慨。
腦海中不斷憶起《香蕉天堂》(1989)和《紅柿子》(1995)的剪影。這已非王童導演首次拍攝以國軍遷台為背景的故事,但不似當年的《苦戀》(1982)為了雪景和雁飛還得遠赴日韓,這回總算可以在大陸取實景,捕捉道地的大漠景觀。
只可惜,即便選用了真實的山水,也在美術陳設上煞費苦心,但選角上卻沒有同等的堅持。中國地大物博,南腔北調,不必要求每個演員都得捲舌,都非帶有什麼濃重地方口音不可。但連長帶了兩個部下來台,其中楊佑寧和胡宇威竟都操著一副理所當然的台灣腔,尤以胡的發音甚至帶有一點「美」感。如此聲選,怎能造出說服力?
至於映前就令我頗為擔憂的李淳,看得出來在咬字上真下了不少功夫,但就是因為讓人看得出來才叫刻意。總覺得他的戲感全被他力求發音準確的糾結給掩過,而導演似乎也為體恤他,讓他的台詞格外之少。這也不禁令人質疑,既然如此,何不就找個道地的台灣演員來詮釋就好了呢?
至於女演員的部分,演技向來不特受肯定的郭碧婷獲得重用,擔綱起第一女主角,撇開一樣道地的台灣口音不談,她幾場與楊佑寧的對戲,讓我懷疑她那不叫羞澀,而是純粹對鏡頭的不知所措。至於飾演郭碧婷妹妹的郭采潔,也只能說是表現平平,口音一樣讓人產生時空錯亂之感,其可看性甚至不如在《小時代》系列的演出。
說到這,上述兩位女角皆在《小時代》中主演,多少也凸顯了當初的選角策略乃是為求大陸票房。王童導演不因兩岸融冰而大舉選用大陸演員(肯定能更有說服力些),反而力求拔擢台灣演員。這番堅持固然值得肯定,但無奈擺出來的席,除了妝化,最差的反而就是演員此環。
楊佑寧孤軍難撐大局,與郭掀不起火花,反倒與柯佳嬿的無語撥手戲更有味。李曉川飾演的順子和飾演小奉先的鄒軒琦算是難得的亮點,可惜兩人皆早早下戲,越到後來,也就越無人能回天了。
個人最欣賞的,反倒是驚鴻一瞥的屈中恆和張世,戲份之少僅屬客串等級,但卻為年輕演員們做了絕佳的演示。
談完演員,談妝。
本劇不斷的利用字卡告知觀眾年份的推進,但除了演員的表演沒更進一步以外,長相也幾乎沒什麼變化。當楊佑寧與義子李淳在書店與郭碧婷、郭采潔兩姐妹相遇時,乍看只覺得四人大概同齡,十分怪異。郭碧婷的老態尤其沒有真實感(也沒有質感),比本片的特效還更差。
終來到八〇年代,楊佑寧含飴弄孫一景,竟是《香蕉天堂》的慘況再現,繼當年硬上老妝的曾慶瑜之後,過了足足四分之一個世紀,只見妝化技術竟停滯當年。老話一句,這怎麼能創造出說服力?
同樣的,小奉先一角,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鄒軒琦詮釋的兒童時代,再來是李淳詮釋的年少時代。兩人的口音等等皆已出現斷裂感。最後理應觸動人心的收尾,竟是由陶傳正飾演老奉先,若鄒是風,李是馬,陶便是牛了,根本風馬牛不相及的三人。
突然念起《香蕉天堂》的難兄難弟,飾演門閂的鈕承澤和飾演李得勝的張世,還有對話筒表情的李昆。還有在《紅柿子》中煞有其事開會討論反攻大陸的石雋,以及忠心耿耿效忠長官的張世,是的,又是張世。
習美術出身,對細節注重至極的王童導演,在《風中家族》展現了他的溫柔及對昔日時光的濃濃思念。可惜,他那昔日的幽默感與精心鋪設的反諷趣味不再,加上選角的思量不周以及妝容的馬虎而使得該劇顯得有形而無魂。在楊佑寧因病墜倒時,數排白字填滿銀幕,只為交代故事,更是令人嘆息。
這又讓我想到《紅柿子》中風雨欲來的開場,在黑白的影像之中,石雋為眾子唱名、眾人收拾行囊準備遷居、躲著不願離開老宅的陶姑媽、兀自出彩的紅柿樹。寥寥數場,將離鄉遠走的悲歌奏得如此之美。今再來與《風中家族》的相互對照,王導的忠實影迷如我,不勝唏噓。
正因為心中有著滿滿期待,有對王童導演的景仰,才有不忍卒睹之感,否則,若是平庸導演拍的平庸之作,就抱持看笑話的輕鬆心情即可,何來不忍之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