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基於史實改編的電影《KANO》,回顧史料,真實的嘉農棒球隊也難免留下了一些歷史謎題給後世子孫。對於兩位編劇魏德聖、陳嘉蔚來說,這究竟是憂是喜呢?
- 曾經領軍球隊參加甲子園的近藤兵太郎為何會來台當會計?
- 究竟近藤兵太郎為何堅持不願意把操勞過度的吳明捷換下場休息?
兩位編劇對兩項歷史謎題都做了自己觀點的詮釋。近藤兵太郎當初未能堅持,半途退出,從此心中就生了個結。當他近乎放任式般的成全吳明捷上場投球時,其實正是為了避免吳明捷有了與自己一樣的遺憾,徒留懊悔。「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
近藤兵太郎在最後這場比賽放下了對「勝利」的追求渴望,教導球員開闊的看開比賽勝負,並提鍊出了體育競賽的真正價值:「永不放棄」。而若就學生運動的觀點來看待,「勝利」本來就不是重點,而是你的「運動精神」。近藤這樣的調度固然是可議的,但現代棒球運動對選手過度的保護主義,甚至制定了「限制球數」的繁複規則,不也把棒球運動失去了原本的魅力嗎?
提到運動精神,這部電影不只與去年經典賽的中日之戰能夠對照,就連進來沸沸揚揚的「義守vs台師大」衝突事件都能相互映照。「連自己的脾氣都控制不了,打什麼球?」沒想到《KANO》還是一個跟緊時事話題的電影大作。
許多人來問我《KANO》到底好不好看?
我可以直白的說,《KANO》將是一部在台灣電影發展史上必須記上一筆的電影,它明確表徵了台灣商業電影的起飛。完全一流電影產業的製作規格,光從佈景、配樂、戲服、道具、聲光音效與特效等,就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準,這真的是國片幾乎從未有過的,當然好看極了。
而作為一個好的故事,《KANO》光是從背景故事大綱就充滿魅力。
嘉義農林,一支過去默默無聞的野球隊。在一名日本教練的帶領之下,一舉突圍,在無人看好之下拿下全島冠軍盃,並遠赴日本,問鼎高中野球的最高榮耀:甲子園。
在仍把台灣視為「南蠻」的日本人面前,嘉義農林首戰就擊敗了日本棒球的發源地高校球隊,並一連勝出,打進冠軍決賽。
沒有人能想像,在一年以前,這支球隊居然從未贏過任何一場球。
而對於受到大中國史觀影響的現代國人而言,更難想像的,或許是這支球隊的組成居然是由三族共和的,在教練選人材不選人種的堅持之下,這是一支由漢人、日本人及原住民共同組成的野球隊。
常常許多故事被說出來,人們嫌它太過於誇張,批評如此戲劇化的事情,哪有可能真實發生?總得要把史料擺在你眼前,才不得不相信在這片土地上還真有這樣的一件事情發生,這麼一件若不說它是史實,還會被嫌太狗血的故事。
願意透過電影重新介紹一段被隱沒的歷史,固然是一大工程,但更是一件功德了。
前些日子,葉天倫導演也藉著《大稻埕》(2014)重新介紹了台灣的民主先驅蔣渭水,劇中也著重了他在台灣自治運動的貢獻。對於我過去的學生歷程來說,蔣渭水不過是一個生硬的名字,考試會考的一號重要歷史人物。即便《大稻埕》惹起了不少史實相關的爭議與批評聲浪,但再這麼說,演蔣渭水的究竟是李李仁,不是豬哥亮,而葉導演即使虛構出了像是水牢這樣的橋段,但他對於這個歷史人物的敘述,仍舊是保有起碼的慎重與尊重的。
提起蔣渭水,即使一般人不熟悉,但總有點印象。那麼提起嘉義農林棒球隊的故事,會有多少人知道呢?
演員出身,後來轉戰電視劇編導的馬志翔接下了這個導演筒,要做的事情確是史無前例的困難。面對一群尊「紅葉少棒」為台灣棒球緣起的觀眾,面對一群全然相信台灣人在日治時期就是被日本人「殖民迫害」的觀眾。透過一部電影,重新提供一個迥異於以往認知的新觀點,這不只是電影工程,已是挑戰觀眾意識型態的戰役了。
方才也提到了,以往一般台灣觀眾仍相信紅葉少棒隊是台灣棒球的起源,這支棒球隊的「傳奇故事」還被拍成了電影《紅葉小巨人》(1988)。在電視台的大力播送下,相信許多人都對這個故事相當熟悉。
而十幾年來的歷史翻案下,國人已漸能得知,紅葉少棒並不如大家想像般的光榮抗日,如大量徵召校外人士助陣、球員冒名參賽、嚴重的超齡問題(甚至有球員已為人父)等黑幕都已公諸於世。而當年黨國為了神化紅葉少棒大勝的成就,刻意美化了「進犯」的日本球隊乃是「世界少棒冠軍」,後來經過考證,對手充其量不過只是地區性的明星隊而已。
不過在當時的外交困境背景底下,「勝利」若是一顆定心丸的藥效,「抗日勝利」就是那極其聳動的賣藥口號了。一支由原住民同胞組成的少棒隊伍,可以「輕鬆」擊敗大和民族推派出的世界少棒明星隊。好一個刻意的政治宣傳。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怎能容許最後的結果是失敗的呢?而在大中國的史觀底下,又怎能容許一支除了漢人和原住民以外,居然還有日本人,甚至還是個由日本教練領軍的球隊呢?
反觀,霧社事件傳達的訊息是受到歡迎的,就連硬幣上都印有莫那魯道的圖像。翻開歷史課本,已明確的記載這樣的一個人物是一個抗日英雄。魏德聖導演在《賽德克.巴萊》(2011)對莫那魯道進行了不同面相的解讀,聚焦在莫那魯道的爭議性,強調族群間的和解,也試圖平衡了日本人的形象,跳脫了以往同類型電影的扁平嘴臉(連在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2011)中,我們也能見到了一個熱愛音樂,受長官所迫而違心為非的日本軍官。但在《大稻埕》裡,則依舊充斥著對日本警官的刻板刻畫)。
有評論家提出,魏德聖「忘了」在嘉農打進甲子園的前一年,發生了霧社事件這樣的事件。是呀,魏導在推出《賽德克.巴萊》之後,緊接著推出《KANO》這樣看似立場相異的電影,這點是值得玩味的(實際上,《KANO》的劇本據說比《賽德克.巴萊》更早成型)。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在拍完《賽德克.巴萊》之後,全台灣大概沒有人比魏導更有資格為嘉義農林的故事執筆。
魏導當然沒有忘了,他對此清楚的不得了。只是魏導從來不是一個宣揚種族情仇的創作者,若你說他「忘了」,那八成是你沒有理清他的電影所傳達出的中心價值。
如同他過往編導的《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一般,這次的編劇作品《KANO》的全都一樣圍繞在同個主題,即「族群和解」。在台灣這座小島,有多少不同的人種駐足過,從最起始的原住民到西班牙人、荷蘭人、漢人、日本人,從歷史宏觀的角度來看,台灣島本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放下政治性的論述,任何曾經在台灣上生活過的族群,都某種程度的留下了些什麼在這片土地上,這是我們應當去正視的。
《海角七號》就這麼正視了一段發生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女學生與日本教師的愛戀故事;《賽德克.巴萊》的要旨則在收尾的彩虹橋一段表露無遺,展現了族群間放下爭鬥後的和解;而《KANO》以一支三族共和的球隊為要角,中心意涵我想更是不言而喻了。
值得一提的是,《KANO》全片沒有一段描述小朋友們「歧視」彼此的劇情。當嘉農在甲子園的首勝賽後記者會上,原住民球員遭受了日本記者的訕笑(種族歧視),嘉農隊內的日本球員小里初雄立刻出聲相挺隊友,說明彼此之間都是朋友,是不分族群的友情。我想這也為這部電影定下了基調。
《KANO》在很多層面上都已經遠遠超越了一部電影,而它也很有可能會掀起一波國人對歷史文化的重新探討。
此外,還有一件光怪陸離的情況得提一下。《賽德克.巴萊》採用賽德克語發音,受到了不少好評,《KANO》使用全日文發音卻被許多人責問是賣台。其實,細究這部電影的背景,可以明確發現使用日語才是真真確確的正視史實,尊重歷史,並向我們所成長的台灣致敬。而這樣的堅持,是值得觀眾以票房來回敬的。
《KANO》當然不是沒有缺點,例如幾個角色的敘述不甚完整,如吳明捷與阿靜的愛情故事總覺得淺薄了一些,對劉蒼麟、蘇正生等數個角色敘述明顯不甚完整(應當是受限篇幅被剪掉了不少)。但是或許我們也該慶幸馬導並沒有選擇貪心的去細談每一個角色的故事,否則失焦也就在所難免,這樣甚至可以改發展成電視劇集了。
再怎麼說,身作主線的教練近藤兵太郎,角色的歷程敘述是有做到完整且充實的。尤其在日本電影金像獎得主永瀨正敏的詮釋之下,情感內斂卻豐足,完全演活了這個角色。當你想到甘地,想到的是班金斯利(Ben Kingsley)的形象;提到林肯,腦海中會浮現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同理,永瀨正敏的演出也同樣深植人心,這是無比成功的選角。
反觀,大澤隆夫的客串演出,似乎就有些生硬了,問題也不在他,而在八田與一這個角色是否有真正現身的必要,我認為這是值得探討的。不過,電影放上嘉南大圳興建的背景劇情,傳達出了「以農立城」的嘉義精神,再與「嘉農隊」作出連結,帶出了濃厚的歷史感,也彷彿引出了嘉農野球隊為了凱旋而歸,奮力拚戰的使命感,如此安排是既巧妙又高明的。
那麼,《KANO》究竟好在哪裡?
簡而言之,我認為就是好在對「細節」的追求,對年代感的致力重現(初次看到鏡頭特寫吳明捷的釘鞋的底部,我驚歎了一聲)。好幾度看到劇中的街景,我聯想到的是山崎貴執導的《幸福的三丁目》系列,而非台灣故事館。
全方位的採用素人演員來飾演故事主線的棒球選手,卻完全不讓人覺得他們是第一次演戲,多數人明顯是操著日語的台灣人,口音卻不至於讓觀者出戲,這是幕後多少功底積累出的功夫?除此之外,就連外貌上也是精挑細選,只可惜片尾看不到歷史人物與角色的外貌對照。事實上,當觀者看到真實的吳明捷長相,再拿來與飾演他的曹佑寧相互對照,肯定會大聲驚呼。
再來,大量的棒球賽場上的傳、接、飛撲,跟不上緊湊的節奏無所謂,至少就一個十年棒球迷的角度來看,我看得出這群人是真的在打棒球,而且是真的懂棒球,絕不只是裝腔作勢而已。說是一個棒球電影,就真真切切的在打棒球,而導演的堅持,確實換來了球賽畫面的高寫實感,誠意的讓我們感受到真實賽場上的血脈僨張。
或許,我該大膽的形容《KANO》是台灣棒球電影的源起?(台灣其他「號稱」的棒球電影,幾乎皆無法望其項背。如姚元浩主演的某部棒球電影,光片名就預示它的命運。)
真要說,較為人詬病的或許是《KANO》的片長,只是會去「詬病」的人,也只是那些沒看過片子的人。在符合調性的緊湊剪輯之下,你很難感覺到這部電影的實際片長,甚至不由得期盼《KANO》能夠繼續交代更多的故事,引頸期盼故事的發展。
對我而言,《KANO》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發展成上下兩集,因為實在看不過癮呀!
馬志翔,一個過去從未執導電影的導演,一舉突圍,倚靠《KANO》一舉拿下八億元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