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醬狗》(2020):這真的是角色要的認同嗎?

同學問到李光龍的家世淵源,他解釋自己雖然持有台灣護照,但不是在台灣出生,爸爸也不是台灣出生,甚至爺爺也不在台灣出生。人家聽了一頭霧水,他只好忍不住苦笑。

《醬狗 Jang-Gae: The Foreigner》(2020)被媒體稱為「混血國片」,畢竟作品也取得了國片輔導金,所以起先我以為電影會有更強烈的台灣性。結果事實不然,整部作品99%的場景都在韓國,華語對白甚少,而「台灣」則像是一個主角一直有意逃避的所在。雖然那是李光龍的父親所認同的故鄉。

就選材上,《醬狗》確實令人激賞,因為旅外華人的身分認同────技術上來說────是國籍認同,實在太少有討論。最有名的例子或許是有世界全壘打王之稱的王貞治,他不諳華語,只是因為父親原籍浙江,使得他擁有中華民國身分。理論上王桑可以輕易選擇取得日本國籍,但他卻遵從父志,直到現在都持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甚至三個女兒也都擁有中華民國護照。

以此為例來看,我們還能將所有中華民國國民都視為「台灣人」嗎?或許不行。至於這些人又為何堅持要保有台灣身分呢?是不是將之視為一種象徵性的根源?又或者這個身分可以帶來實質的好處?

這些認同問題也同樣困擾著李光龍,他出生韓國,韓語與華語皆通,他的父親就是要他不要忘記他的根。問題是,他父親所謂的根,不是台灣,而是中國(中華民國),而如今台灣最中國的地方可能只剩下故宮和餐館,一般年輕人也不再將台灣視為中國。

《醬狗》也點出另一個問題,從同《醬狗》也點出另一個問題,從同學、老師乃至警察的口吻,皆可清楚可見韓國人的排外色彩,對華人的歧視尤然。片名「醬狗」所指,就是韓國人早期對華人的貶稱(音近掌櫃)。真心想融入韓國社會的李光龍,想著要淡化自己的外國人色彩,但他父親要求他保有的身分,卻像是個緊箍咒一般,使他動彈不得。

為了避免讓故事一面倒的變成議題導向之作,導演張智瑋也在家庭線與愛情線多有著力。李光龍在身分認同的焦慮上,也展現在他在社交表現上的畏縮。而他的家庭則像是由重重騙局所構成,不僅要他堅持一個虛幻的身分認同,還隱瞞父親重病的事實,甚至連他的韓國母親也有難言之隱。

兩線交錯之下,似乎成功交代了李光龍是如何被形塑,以及這個養成對他的影響。飾演李光龍的賀業文厥功至偉,無論是性情上壓抑與爆發力,都有著幾乎完美的演技展示,深具說服力。

只是《醬狗》雖然成功點出不少海外華人的處境,在後續嘗試解決的部分,卻有些淪為導演的一廂情願。透過報導得知,本片是台韓混血的張智瑋透過個人與親友的經歷改編而成,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自己框住了故事發展的可能性。即主人翁最後還是遵循父親的遺志,繼續對虛幻的祖國「中華民國/台灣」表示情意。

但這樣的解決方案,依然讓角色落入一個父權的框架之下。不只是姓氏的繼承,甚至在身分認同上,李光龍最後依然走不出父輩的情感寄託。而母親的韓國身分與家庭背景卻是被省略討論的(要是父母國籍相反,故事可能不會是這個走向)。可說本片坐實了一個事實,無論是韓國還是台灣,還是由父權宰制。

既然電影在討論的是一個來自父執輩的緊箍咒,其實可以試著讓故事推得更遠一點。例如嘗試讓角色去打破這個框架,自己找到認同,而不是讓其他人來為自己決定認同。事實上,按著前面的種種鋪陳,看似李光龍這個角色看來要取得的成長,應當是「更相信自己、更做自己」,但結局卻往背道而馳走去。

這或許是一個可以讓台灣政府、台灣人看到的時候,會覺得可愛也浪漫的結局。但這真的是角色想要的嗎?

不過我依然期待導演張智瑋未來的發展,撇出收尾不論,本片整體節奏甚佳,對演員的雕琢也有下工夫,亮點依然不少,是一個不容小覷的作品。

《醬狗 Jang-Gae: The Foreigner》(2020) 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