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分類: 國產電影

聚焦國產電影的本土故事與社會議題,分析其獨特風格與創作精神,展現影視作品如何反映當代文化與歷史脈絡。

影評|《地下鐵通勤》(2018):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導演徐國峰(又名拉瓦)曾以《缺乏名字的場所》(2015)榮獲金馬獎動畫短片獎,其極簡的視覺風格令人印象深刻。對照《地下鐵通勤》,兩部作品對角色線條的簡化描繪(無論是貓咪抑或人)相仿,也都在片頭放了一個日本作家的名句,上次是夏目漱石,這回則是村上春樹。

Comments closed

影評|《山雞》(2019):記憶拼貼

短片可以在於完整敘述一個故事,抑或呈現一個切片,端看創作者的需求。《山雞》卻介於兩者之間,導演周子羣完整地講述了故事主述者阿周(同時為導演配音)對老同學山雞的回憶,但關於兩人的相處細節並不充分,是鬆散的記憶拼貼。

Comments closed

影評|《無法辯護》(2018):正義律師的純真喪失記

男子阿成(潘親御 飾)被控夥同兩名青少年殺人,在顯然另有盤算的律師王國超(古斌 飾)中途解除委任之後,阿成無助的阿嬤(王滿嬌 飾)找上了公設辯護人李慧貞(柯奐如 飾)接手處理。阿成堅稱主謀是富少古子華(林暉閔 飾),但所有證據依然對他不利。即便如此,李慧貞仍決定相信阿成的證詞為真。

Comments closed

影評|《狂徒》(2018):作惡講求天份

原名《刁民》的《狂徒》(2018)是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系的洪子烜所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過去他在學生時期短片作品包括《破賊》(2013)和《欺逃人》(2014)。他當時嘗試了台灣學生製片付之闕如的武打題材,其中融入了俄羅斯武術元素,一度引發話題。

Comments closed

影評|《曼菲》(2017):一個女神的誕生

電影《曼菲》(2017)在台北電影節作為閉幕片首映,許多好友在映後紛紛第一時間激動表態,稱之為今年台灣最好的紀錄片。筆者在日後終於得以一窺電影面目,完全體悟本片帶給觀者瞬間的情緒能量是從何而來。透過已故舞蹈家羅曼菲的照片與演說、其學生的舞蹈和詩,導演陳懷恩創造的氛圍的確是令人難以抗拒的。

Comments closed

影評|《TMD天堂》(2017):廖慧珍的本色

就是那個神態,就是對了!一個臉部表情扔過來,是對非我族類的敵視,是恐懼,也是欠缺自信的下意識防衛。由練建宏執導的《TMD天堂》(2017),讓我們看見了卸下妝點(造型與表演皆然)的廖慧珍,她的一顰一笑,自行構築了全劇闕如的角色背景。

Comments closed

影評|《學習的理由》(2014,2016):輪迴

筆者前陣子接觸了一位社會賢達,談論到台灣的兒童教育,他忿忿不平地說道:「台灣最爛的政府部會就是教育部。」再深談,他又說:「軍人虐狗,全國人民都拿國防部開刀,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會有人不去尊重生命,『教育』才是問題的根源?其實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Comments closed

專題|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第20屆「黑朝畢展總評」

週末前往敦南誠品擔任朝陽科技大學學傳播藝術系畢展影片講評,兩天共十部作品看下來,幾乎部部都有獨到特色,目不暇給,成功展現了朝陽同學多元而豐沛的創作能量。以下簡述十部影片的觀後評語及雜想。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