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動畫片《親愛的爸爸》(Window Horses ,2016)自一開場的故事設定就妙趣橫生。一心嚮往著法國生活的伊朗裔女孩蘿西明,因為出版了一本名為《大開眼界──從未去過法國的詩人寫的詩》的怪詩集,意外獲得了伊朗詩歌節的參展邀請。
Comments closed分類: 影視評論
透過筆者獨特視角及影視評論,深入剖析影視作品,評價劇情、演技及導演手法,提供獨到見解,提升觀眾的欣賞層次。
電影《插旗攻城市》(Where to Invade Next ,2015)的片名其實並不精確,麥可摩爾(Michael Moore)攻的不是「城」,而是「國」。只是攻的方法,竟是「插旗」。
Comments closed電影《大藝術家與我》(Me and Kaminski ,2015)一開場就十足唬人,拼貼了畫家康明斯基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披頭四(The Beatles)和伍迪艾倫(Woody Allen)等各界名流一同現身的片段。差點令人誤以為康明斯基是真實人物。
Comments closed電影《敘利亞愛情故事》(A Syrian Love Story ,2015)的片名組合了兩個名詞,分別是「敘利亞」和「愛情」。
Comments closed筆者前陣子接觸了一位社會賢達,談論到台灣的兒童教育,他忿忿不平地說道:「台灣最爛的政府部會就是教育部。」再深談,他又說:「軍人虐狗,全國人民都拿國防部開刀,但大家有沒有想過,會有人不去尊重生命,『教育』才是問題的根源?其實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Comments closed本屆新竹市兒童影展特別規劃的「童書大王──羅德達爾」單元,起因是本人的私心。選完片後,發現今年正好適逢羅德達爾(Roald Dahl)百年冥誕,又覺得特有紀念意義。
Comments closed在談《只要我長大》(2016)之前,請讓我說一件關於林詣彬導演的小故事,事情發生在他以《玩命關頭》(The Fast and the Furious)系列走紅之前。
Comments closed從試片室離開,心裡喊了三聲「終於」,終於看了《十年》(2015),終於可以跟其他人討論這部現象級的香港電影,一解心頭悶。
Comments closed電影《牡蠣工廠》(2015)雖然是在說牡蠣,但卻又沒事帶到貓的生活點滴,對於導演想田和弘的影迷而言,似乎會不由得聯想到導演的舊作《完全和平手冊》(2010)吧。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