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分類: 影視評論

透過筆者獨特視角及影視評論,深入剖析影視作品,評價劇情、演技及導演手法,提供獨到見解,提升觀眾的欣賞層次。

影評|《出走巴黎》(2019):不同、不適應、不妥協、不相容、不協調

電影《出走巴黎》(Synonymes ,2019)的主角約亞夫不像是一個地球人,像是剛抵達地球,尚在學習人類行為、生活模式的外星人。來自以色列的他,選擇在巴黎定居是為了徹底揮別過去。他不願多談軍旅生涯的際遇,也拒講希伯來語,只是再三強調以色列是一個注定在他有生之年會被消滅的國家。

Comments closed

影評|《亨利先生的秘密》(2018):世界才不會就此改變

一本關於19世紀俄國詩人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生平的小說《一段愛情故事的彌留時刻》問世了,這本看來沒太多商業潛力的作品很意外地在短時間內紅遍世界。不過受到矚目的原因無涉情節,而是因為該書的作者亨利皮克竟是一個早已過身的鄉下披薩店師傅。在他一生中,家人從未見他提筆寫作,更不知他對俄國歷史與普希金作品的鑽研竟如此之深。

Comments closed

影評|《親愛的仇人》(2018):報復/報恩

因為一場車禍失去雙親的英珠,多年來與弟弟相依為命。在弟弟惹事面臨刑責後,心急的英珠設法籌錢保釋,於是開始打起「仇人」的主意。她以工讀生的名義應徵了撞死其父母的肇事者尚文開的小店,原本一心只想著報復的她,卻逐漸放下對仇人的恨意,甚至將之視為父母再世。

Comments closed

影評|《幸福的拉札洛》(2018):不被祝福的復活,象徵現代社會已喪失的良善價值

在《約翰福音》(Gospel of John)中,來自伯大尼的婦女馬利亞(Mary)和馬大(Martha)哭著向耶穌(Jesus)講述她們的兄弟拉撒路(Lazarus)的死訊。耶穌知道後,就要姐妹倆領他來到安放拉撒路的墓穴,隨後並囑咐人們把擋在外頭的大石移開。馬大說道:「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Comments closed

影評|《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2018):同情能讓你付出一切嗎?

近來日本電影流行超長片名,好比《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2018),又長又不知所云。觀影之前略讀簡介,只知是關於身障者處境的電影。只能說這類題材搬上大銀幕實屬不易,畢竟身障者是社會弱勢族群,主流群眾對此題材難有共鳴,即便樂意關心,願意花錢進戲院又是一回事。

Comments closed

影評|《家族的色彩》(2018):日本社會的困局

未看《家族的色彩》(2018)之前沒想到居然是鐵道迷電影,這對我而言倒是挺新鮮。故事的主人翁奥薗晶(有村架純 飾)的丈夫修平(青木崇高 飾)因為急病逝世,無奈下只好帶著無血緣關係的繼子駿也(歸山龍成 飾)投靠先生在九州的老家。

Comments closed

影評|《活個精彩》(2017):不合時宜的翻拍

一個剛被釋出的黑人囚犯誤打誤撞成了白人億萬富翁的看護,兩人相互救贖,成就了一段跨越膚色、階級的珍貴友誼。這顯然是賣座法國電影《逆轉人生》(The Intouchables ,2011)的劇情,不過近期在台上映的,則是美國人的翻拍版本,名叫《活個精彩》(The Upside ,2017)。主角分別請來凱文哈特(Kevin Hart)與布萊恩克蘭斯頓(Bryan Cranston)。

Comments closed

影評| 《為副不仁》(2018):在揮竿弄餌間,「權」全在錢尼的拳裡

在電影《為副不仁》(Vice, 2018)的試片會進場之前,與一位資深影評人在門口聊這部片。我說這部電影在美國口碑似乎很兩極。她回說:「就像韓國瑜啊!」這麼比喻很精準,因為這部電影擺明就是左翼自由派導演亞當麥凱(Adam McKay)拍出來「黑」共和黨的電影。喜歡與不喜歡,已不全然是電影的問題,而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評價兩極是必然。

Comments closed

影評|《愛.欺》(2017):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電影《愛.欺》(The Wife ,2017)的開場是在一大清早,一對老夫婦在床上守候著一通可能會帶來喜訊的電話。「諾獎迷」一眼就識破他們在等候的是什麼。瑞典人按照傳統會在北美時間清晨五點後一一聯繫遍布世界的新科諾貝爾獎得獎者,每年的美國得主都會說自己「毫無預期」、「睡夢中被叫醒」、「不敢相信是真的」。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