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文林銀行》(2021):卓乎不群的教育實驗

一部好的作品,有可能會翻轉你的觀念。

2005年至2006年,台灣掀起「卡債風暴」,由於發卡浮濫,民眾周轉不良,銀行因此承受龐大呆帳,也導致近百萬人淪為卡奴。根本問題還是在於許多消費者沒有財務管理觀念,再追根究柢,也是台灣教育體制之中針對財務領域的教學付之闕如。

2016年,在新北市文林小學擔任學務主任賴皓韋,決定在小學推動金融教育。尤其難得的是,在校方、家長與學生三方同意之下,導演陳志漢獲得機會進入校園進行拍攝,將這場史無前例的實驗性教學的過程給紀錄下來。

如同片名《文林銀行》(2021)所示,賴皓韋在校內真的設立了一套金融制度,煞有其事地發行貨幣,設立校園銀行。過去投入校內工作(環保隊等)或表現理應獲得表彰的同學,都能獲得榮譽卡,但現在卻是直接發鈔票給同學。有老師擔心這樣會讓同學顯得更功利,但其實獎勵制度在各個學校一直都存在,也只是換個方式來操作而已。

同學們拿到「文林幣」之後,頓時覺得自己真的像是大人。為了想要透過這些錢去合作社購得想要的東西,他們也開始努力在校內爭取要職,也有的人想到可以用集資的方式購買玩具,或者進而開始培養儲蓄的習慣。透過如此寓教於樂的手法,同學們也開始有了記帳觀念,甚至進而理解到原來父母賺錢養家之不易。

但導演並未將作品拍攝成一種刻板的教學示範影片,而是真實地拍攝到了賴皓韋在投入這項實驗時所面臨的自我質疑。其中一場與家長開會的場面,更有一名家長當眾批評這項制度。對我來說最驚訝的,或許是這些失態的衝突性片段,竟仍能獲得家長授權使用(沒有馬賽克)。過去在台灣深入教育現場的紀錄片,實在少有能做到如此極致的呈現。

《文林銀行》有理念闡述、有衝突、有歡笑,也能帶給觀者深刻省思。提早適應社會現實的孩子們經過這個實驗過程之後所遭遇到的改變,都在作品之中有適切的呈現。雖然沒有炫麗運境與視覺語言,但敘事編排卻流暢自如,議題討論也很全面,就一部教育類型紀錄片而言,這部作品堪稱卓乎不群。

《文林銀行》(2021) 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