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這篇《教練》(2022),先上網搜尋了一下相關報導,沒想到開啟第一篇,文中就把運動項目寫錯,寫成「現在五項」。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多冷門的項目。
國人擅長與熟悉的運動競技項目,不外乎就是籃球、棒球一類,然而其實台灣人到底來說最著迷的運動還是「贏球」,也是到了真正取得成績了,大家才會投注關愛的眼光。既然如此,那些非主流項目的存在就更是艱困了,畢竟如果少人參與,就難以取得成績,自然也不會引起關注。導演李家驊神通廣大,竟挖到了冷門中的冷門,「現代五項」的教練林生祥(附圖右)與國手陳佑萱(附圖左)作為主要紀錄片的主題。
我由衷擔心,台灣連棒球電影票房都不好,那拍「現代五項」,又會有誰要看?但看了幾分鐘,卻馬上進入狀況。作品無關運動賽事的技巧本身,而是關於人生百態。猶如現代五項必須要過關斬將,要求選手近乎全能地完成馬術、擊劍、射擊、賽跑與游泳項目,同時我們看到作為教練的林生祥不僅得要照顧、指導學生,也要跟政府、學校單位周旋,同時也作為一個丈夫與父親,如此看來,現代五項不就宛如人生的隱喻?
林生祥在妻子需要陪伴時,堅持自己的執教行程,聽到妻子的種種控訴,我們不由得說:他是一個負責的教練,但卻未必是一個好丈夫。但同時我們卻又看到林生祥對排斥馬術的陳佑萱耳提面命,要她認清自己身為一個現代五項選手,就是要把馬術練好。李家驊其實完美沒有運用任何刻意的剪輯手法或旁白去提點觀眾,但我反而更覺得高明。其實作品是聚焦教練與學生,但也同時都呈現了不可能勝任一切責任的凡夫俗子。
話說,經過東京奧運現代五項賽場上的馬術爭議,世人才意識到原來選手必須要在現場與自己毫無默契的馬上陣,優秀選手可能運氣太差,遇到不配合的馬,更出現有教練對馬揮拳的醜聞。本來就已經被認為是闌尾項目的現代五項由此面臨被奧運踢出的命運,為此國際現代五項總會決定在下下一屆奧運作出改革,將馬術除去,換上新的項目。這讓我不禁大喜,不擅長馬術的陳佑萱是不是機會來了?
若說希望能在《教練》當中看到更多的,其實陳佑萱對馬術的看法,因為五項當中,這是唯一一個不是光靠自我要求就能表現好成績的項目。不過承上所說,這部電影其實並沒有太聚焦在現代五項,而是身兼多職的人。
尤其令我驚嘆的是,李家驊甚至拍到了師徒之前的衝突與矛盾,最後雙方都在這段期間獲得了成長。固然這個成長終究是苦澀的,未必是登上世界之巔,而是認清自己只能就這樣直直地、不容猶豫得走下去,身為一生苦苦鑽研一項運動項目的運動員而言,這是沒有回頭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