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片名是《那日上午》(2018),但具體的敘事時間其實超越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後來才知,原來「那日上午」是一則作文題目。導演黃瑋納在片頭與後半段穿插了多名高中生的訪談片段,請他們談談自己眼前惡的焦慮。像是虛實交錯的手法,但受訪者其實是以戲劇角色的身分接受訪問。
看似是緊貼著女高中生劉爾雅(演員以本名演出),但其實導演數度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班上其他同學的心理狀態。劉爾雅就像平靜無雨的颱風眼,面對暗戀她的同性友人的「見色忘友」以及母親對她的責怪,她的表情卻始終一臉漠然,甚至像是沒了靈魂。這是因為不願爭執,還是已經失去了抵抗的能力?
如同颱風眼的描繪,她的外圍是一群處在爆發臨界點的學生。因此,導演真正的意圖其實是將之組合一套人物群像,但主角以外的角色刻劃太過點到為止,使得片末的高潮戲固然搭上了出色的蒙太奇,張力卻有種卡卡的感覺。即便片長突破40分鐘,但整體的故事的推進也顯得有些遲緩,是不是非得拍「長篇短片」,其實有待商榷。
但說到片長,也許這是導演想要呈現在學校體制桎梏下生活的焦躁與苦悶。導演的確成功地刻畫了香港年輕世代的集體焦慮,似乎也可與目前的反送中運動有所呼應。
延伸閱讀
2019南方影展 STFF|影視評論
- 影評|《風鈴》(2019):離群索居之後
- 影評|《閃回真實》(2019):記憶的重組
- 影評|《鳥》(2019):恐鳥症的感受
- 影評|《地下鐵通勤》(2018):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 影評|《山雞》(2019):記憶拼貼
- 影評|《定風波》(2018):熙熙攘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