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新聞|川澤會變成「口譯災難」?澤倫斯基為什麼要創造這場「車禍」?

每個人都稱川澤會是一場「口譯災難」,我認為未免也太小看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

只要對外交有基本常識的人都知道,身為一國領袖,即便你的英語能力再流利,當你跟英語系國家領袖在正式外交場合交涉時,還是要請一名口譯。

說自己國家的語言除了可以象徵性的表達自己的立場之外,更重要的是專業口譯人員也能扮演潤滑的作用,幫忙「換句話說」,以委婉的方式表達想法。有時甚至口譯員還要「背黑鍋」,如果談判有任何落差,還可以解釋成是翻譯上的問題,擴大詮釋空間。

這些基本道理澤倫斯基怎麼可能不懂?更遑論是他的幕僚,所有人都肯定有豐富經驗。

事實上,澤倫斯基與川普(Donald Trump)的唇槍舌戰,或許一開始就在澤倫斯基的劇本之中。別忘了,他是一個戰時領袖,同時也是一個出色的演員。

這個談判的結論,一開始就很清楚了,一切就是形式。川普和范斯(JD Vance)擺明就是要當眾羞辱他,在全世界觀眾面前挫他的銳氣。如果你是澤倫斯基,你會怎麼做?

別忘了,在這個數位時代,對談的過程都會全程放送出去。如果澤倫斯基遵守外交常識,請一名口譯在現場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在過去對拜登(Joe Biden)或許可行,但對性情浮誇的川普卻是萬萬不可。

相比僅3千9百萬人使用的烏克蘭語,英語是超強勢語言,如果中間有口譯的時間差,澤倫斯基就會很像是「低頭聽訓」,在事後,流量擺在首要考量的媒體也肯定會透過剪輯,把所有翻譯的空檔剪輯掉。即便澤倫斯基用烏克蘭語說出驚人之語,透過口譯傳達,震撼力也勢必會減弱。

澤倫斯基知道自己是羊入虎口,而且也知道無論他以什麼姿態前往白宮,這個會談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自己反正就是要去被羞辱。與其如此,不如自行創造一場「車禍」,讓自己取得主控權。

剪輯過的車禍沒有臨場感,沒人會想看,但直接給你看一場完整呈現的車禍影片,衝擊力卻是非凡。也好比是一場實境秀,誰不愛看圍觀看人吵架?更何況還是兩國領袖。

認為澤倫斯基沒有口譯是失策的朋友,大概沒有意識到在這個網路影音時代,人們追求的就是這份臨場感。越超乎現實、越離譜,傳播力越強大。川澤會後段三人對峙的片段,可說立刻就傳遍全世界,但如果有口譯字斟句酌,肯定不會有如此成效。

至於澤倫斯基為什麼要創造這場「車禍」?答案很簡單,他必須要創造出一個自己被美國人羞辱,而他能用英語即時反駁的場面。這將能夠鞏固他的不屈人設,畢竟過去可沒可能有人能真正意義的美國總統「當面爭執」。

而大衛與哥利亞之間,世人通常會站在大衛的一邊。川普和范斯一搭一唱,針對澤倫斯基有沒有感謝他們吵了半天,儼然就是那種自以為是的惱人長輩,這個對話,肯定也能讓所有人立場有即視感,覺得自己完全能理解澤倫斯基的感受。

支持澤倫斯基的人,肯定會因為他的強勢態度而更敬佩他的勇氣,畢竟他做了全世界的領袖不敢對美國總統做的事。

但支持川普的人,會在看到這個影片之後更佩服川普的姿態嗎?這點就令人懷疑了。

川澤會之後,川普試圖羞辱澤倫斯基的影片立刻傳遍全球每個角落,即便支持川普的人,也不得不承認范斯說「澤倫斯基沒有感謝過美國」這句話根本是bullshit。同情並支持澤倫斯基的人更多了,批評美國人沒有道義的人更多了。

壓力最後轉移到了美國身上,也讓歐洲各國領袖備感苦惱。因為澤倫斯基讓所有歐洲人(哪怕只是不關心政治的網路鄉民)瞬間理解到唇亡齒寒的道理,川普不斷地重複「你沒有任何籌碼」,讓大家一時之間都理解,自己隨時都會被美國拋棄。

如果歐洲各國不挺澤倫斯基,下一個面臨威脅的就是自己。即便不是真的心甘情願,德國、法國、西班牙、波蘭、荷蘭、英國等各國政府都在短時間內意識到這個影片的破壞力,立刻發聲表態支持烏克蘭。(例外是與俄國同路的匈牙利)

作為一個絕佳的表演者,澤倫斯基又突然一改先前態度,稍早發聲道:「很感激美國所有的支援,感謝川普總統、國會兩黨以及美國民眾的支持。」

這個位居上風的小國之君,此時竟反過來拉了一個台階給川普,實在高招。無論他的手法是否奏效,但他不安排口譯,選擇跟川普硬碰硬的做法,肯定是會載入新世代的外交教科書,畢竟這完全打破了外交斡旋的舊思維。

川澤會精彩相片合集,每一張照片所呈現的戲劇化意象,可能都是澤倫斯基想要的。在這場爭執之中,他才是那個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換言之,他不只是演員,也是幕後的導演。
川澤會精彩相片合集,每一張照片所呈現的戲劇化意象,可能都是澤倫斯基想要的。在這場爭執之中,他才是那個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換言之,他不只是演員,也是幕後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