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311:東京大震盪》(2021):法國人拍這個想怎樣

2011年3月11日,也就在距今十年前,日本一場大震造成生靈塗炭,除了海嘯對民居的毀滅性衝擊,福島核電站事故也令世人為之驚懼。

這個造成1.5萬人罹難的災難,實在有太多故事值得述說,除了受災戶的位置,也可能站在救災者的立場。不過法國電影《311:東京大震盪 Tokyo Shaking》(2021)卻選擇了一個最無關的角度,即一個東京某銀行的外國高階主管的觀點。

當日本人面臨生離死別的時刻,我們的故事主人翁亞歷珊卓拉(附圖)正在邀請她的鄰居開派對狂歡。這或許貼近寫實,畢竟這群外國人認為自己是外人,無法與當地人產生共鳴。

日本人遭遇的真實苦難在電影之中被隱去,就連亞歷珊卓拉的日本同事都一概報備家人均安。純粹只看本片的最大危機與衝突,只不過是身為高階主管的亞歷珊卓拉與家人之間的分離、主管的施壓,以及她騎著腳踏車到法國領事館吵著辦簽證。白話來說,這些問題擺在這場災難之中,根本都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何況她也沒有真的被淋上放射性落塵。

似乎可想而知的是,作品理應可以做的,該是讓角色從事不關己,演變到與日本人產生同理的過程。但身兼編導的奧利維貝庸(Olivier Peyon)卻始終顯得力不從心,因為他想拍的是一名職場女性面臨家庭與事業拉扯之下的困境,而非災難本身,對日本文化的觀察也還是最刻板的層次,如同團結、甘於為公司犧牲此類,已經是老生常談。

總歸來說,這場浩劫最後像是為了帶給亞歷珊卓拉啟發而存在,而且帶給她的啟發還無關災難。當我們討論起這個角色所經歷的改變或成長,再對照她最後做出的選擇,依然會一頭霧水。

法國人或許覺得如果拍一部白人到日本救災的片,會有「白人救世主」的弊病,所以最後才想動從僑民角度下手。不過不像拍南京大屠殺還有神父對抗日本軍人這樣的戲劇衝突,《311:東京大震盪》實在沒有太多張力可言。雖然此話說得重,但我實在難以理解這樣的作品為何會被拍攝出來。

《311:東京大震盪 Tokyo Shaking》(2021) 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