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龐氏騙局》(2017):不是冷血是什麼?

被問到伯納馬多夫(Bernie Madoff)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名下屬回想道,在九一一事件發生當下,所有公司同事都陷入恐慌,盯著電視機流淚、尖叫。但唯有馬多夫在辦公室裡低頭工作,完全不在乎。

「他又不是沒有認識的人也在世貿中心裡面。」這位下屬以此暗示馬多夫性格冷血。

殊不知這其實是對他的誤判,馬多夫不是冷血,而是正在祈求這個世界最好能夠就此終結,因為唯有如此,他才能從自己犯下的罪當中解脫。

《龐氏騙局 The Wizard of Lies》(2017)雖是HBO製作的電視電影,但無論在卡司、製作規格與影像語言,都有電影感。當得知導演是曾執導《桃色風雲搖擺狗 Wag the Dog》(1997)等作的巴瑞李文森(Barry Levinson),就覺得一切都合理了,這也是他再一次與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合作,由他在該片飾演釀成史上最大「龐氏騙局」的主謀馬多夫。

何謂「龐氏騙局」?

簡言之,就是先造出一個名義讓你投資,等到你提供資金之後,對方再找下一輪投資者,然後再把他們提供的資金作為投資收益付給前一輪的投資者,以此類推。俗話說的好,就是所謂的「拆東牆補西牆」。很多傳直銷團體都是用這個方式聚斂錢財。

在斂財的各種招數當中,就屬這招最低級,真正有財力的金主當然不是笨蛋,豈會被這種老花招給矇騙。不過洞悉人性的馬多夫早就看準人性弱點,他知道如此經典騙術還是永遠管用,只要推銷者看起來有信譽、受人尊敬、包裝得當,依然能輕易使人上鉤。

馬多夫的不法活動始於1970年代,也是在那個時候,他參與推動金融市場革命,為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奠定基礎,並在1990年起擔任過三年主席。既然遊戲規則都是他訂的,那就更能夠建立起強勢的金融界聲望。由他成立的馬多夫對沖避險基金向來以報酬率驚人聞名,獲利穩定,他看準只要沒有人能贖回本金,這個泡沫就永遠不會被戳破。

一直以來都有零星的專家發現這中間必然有詐,但當局眼見馬多夫如此德高望重,交誼對象又是最高層的政商名流,便也不打算追究。直到2008年因為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引爆的金融海嘯,使得大量投資人贖回本金,終於使他舉雙手投降。馬多夫的兩個兒子當下才知道父親所為,向當局報案檢舉。由此揭發了本片的序幕。

顯然編導很清楚沒多少人有興趣看長篇大論的金融原理,因此《龐氏騙局》幾乎迴避了他具體作案的策略,聰明地將焦點擺在馬多夫與他的家庭關係為主,穿插多段過去他行騙的過程。也由於外界對馬多夫最大的好奇,無疑是他如何叱吒華爾街數十年,卻幾乎從未被看出破綻,因此電影以「解密」為宗旨,試圖提供一個角度讓觀者一窺他的作案手段。

在一場餐會之中,馬多夫已知自己資金缺口甚大,在面對一名投資人主動送出上億元投資時,卻一臉冷漠回絕對方,表明如果要讓新人加入投資,會讓老客戶受害。殊不知這終究是討價還價的話術一環,眼看對方上鉤,數字越喊越高,嘴巴上堅守的道德原則又可以忽然棄守。或許能斷言馬多夫為惡,但也不得不否認助長他擴展詐騙版圖的,也是人的貪性。

另一項令外界好奇的,還包括馬多夫的兒子馬克(Mark Madoff)與安德魯(Andrew Madoff)究竟是否知情,只是編導顯然站在同情角度予以刻畫,在本片完成之前,馬多夫一子自縊自殺、一子死於血癌。但無論兒子是否知情,如果當時馬多夫在事發前與世長辭,終究不可能有人能夠繼續維繫這個大到不能倒的詐騙帝國,他早已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毀掉身邊所有人。

編導一再暗示成就馬多夫的不見得是冷血心腸,而是無人能與之比擬的自私。片中一場最好的戲,是馬多夫知道兒子不願保釋自己,勞勃狄尼洛的表情中保有對兒子決定的理解,但臉上卻又得掛上一副不能接受兒子決定的自負,這無疑是他本片最傑出的一次表演。巴瑞李文森並未一味形塑一個妖魔化的形象,但勞勃狄尼洛的種種事不關己、冷漠與無奈,卻令觀者更感不適。

好表演與好導技,成就了這部優秀之作。此外,另一個令人驚豔的發現是本片劇本是由巴瑞李文森之子山姆李文森(Sam Levinson)執筆,父子聯手完成一部父子戲,妙哉。

《龐氏騙局 The Wizard of Lies》(2017)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