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無聲革命》(2018):共產黨的老招

電影《無聲革命》(The Silent Revolution ,2018)明明是一部談論冷戰東德時期的電影,但是卻不由得感受到一股既視感。共產黨同一套權術公式不僅在五〇年代拿來對付高中生有效,沿用至今,威力絲毫未減。

1945年五月,納粹德國正式投降。但和平並未即刻到來,面臨不同強權盤踞的德國被分裂為四塊。1949年,由美、英、法接管的區塊組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通稱西德),蘇聯管控的區塊組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通稱東德)。前者依循西方民主政體,後者則篤信共產主義。

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德國首府柏林當時同時是東德與西德的首府,只是整座城市並非剛好落在邊界,而是位在東德國境之中,因此才形成東、西柏林之分。為了控管雙方人口移動,柏林圍牆在1961年的建立,兩地的交流也在同年完全中斷。因此可以說,1949年到1961年之間,兩地之間是可以正常通行的。

現代人當然可以很輕易地做出東德、西德孰優孰劣的判斷,但在冷戰之初,美、蘇為首的兩種制度的競爭其實難分難解。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德國電影《無聲革命》便是以該時代作為故事背景,彼時的時局曖昧不明,兩邊的理念價值也沒有暴露出太明顯的缺陷(惡名昭彰的文化大革命也尚未發生)。

劇中,偷溜到西柏林戲院的泰歐與庫提在映前的新聞片中得知匈牙利革命的消息。這起革命發生在1956年,史稱匈牙利十月事件,示威民眾為了聲援逮捕學生而遭到共產黨秘密警察槍殺,為了抵禦蘇聯鎮壓,上萬名匈牙利市民團結上街抗暴。兩位年輕人為這個消息感到振奮,但當他們回到東柏林時,接收到的資訊,卻清一色將匈牙利人描繪成粗野暴民。

為了向匈牙利人致敬,資優生泰歐與庫提在班上號召了一場悼念行動,要求全班同學在老師開始上課之後沉默兩分鐘。沒想到事情隨後一步步鬧到了政府層級,同學們起先串通好這個行動是為了紀念匈牙利球星普斯卡斯(Ferenc Puskás)在匈牙利革命之死,拒絕承認這是一場政治行動。但老奸巨猾的共產黨人感覺苗頭不對,採取一一約談,善用離間策略,果然一步步直搗核心。

故事雖然是以年輕人們的情誼與對自由的嚮往為主線,但真正高明的情節處理,反而是在於看不見的權力之手如何掌控或翻弄他們的關係。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鞏固權力,便是擅於操縱權謀,其絕技之一便是製造仇恨,煽動一群人去鬥另一群人,依序達成滲透、離間、瓦解、取代四大步驟。

顯然班上不是每個人的立場皆為相同,父親是革命志士的同學艾力克便對政宣深信不移,起先他只是因為從眾而加入悼念行列,當然不願為了掩護同學而犧牲自己的將來。團體內一旦出現「抓耙子」,便難逃清算的腥風血雨。但在劇中,這群共產黨官員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知道自己未必非得引人吐實,而只要放出設計過的謠言,就能產生足以讓對方的團體自行猜忌,進而產生敵營瓦解之效。

《無聲革命》對肅殺的東德時期進行了全面的刻畫,從整體的場景製作到令人心生恐懼的極權幽魂,皆還原到位。就故事上,強烈的戲劇張力令人坐立難安。但我不會說這個故事難以令人難以感同身受,如果觀者在欣賞過程中將情節套用現在的兩岸處景與台灣政局,便會發現原來這個套路,至今仍然管用。

《無聲革命》(The Silent Revolution ,2018)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