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夏之庭》(1994):百花齊放之時,更顯現生命的諷刺性

前面都是大段兒童戲,難道就只有這樣了嗎?

既然導演是相米慎二,似乎已能預測《夏之庭 The Friends》(1994)的發展肯定不會這麼簡單。在該作問世的前一年,相米慎二已經以《搬家 Moving》(1993)證明自己不僅是最會描寫小孩的導演,也是最懂得以童心映照成人世界的創作者。

《夏之庭》中,三名足球少年為了想要觀察「死亡」,而與獨居老人成為忘年交,最後甚至幫他打掃庭院、刷油漆、換玻璃,把老人家當作自己家來照料。前面大段故事都是童趣橋段,展現了導演對兒童演員的傑出調度。直到颱風夜,他們問起老人身世,才讓作品導向另一個走向。老人揭露了自己在二戰期間於南洋服役,犯下滔天大罪,從此過著自我流放的生活。

飾演獨居老人的演員是資深演員三國連太郎,相米慎二的選角或有巧思,因為他本人也曾親歷戰場。

起初三國連太郎因為擔心戰死沙場而當了逃兵,卻被憲兵逮捕,硬是送上中國戰場。不過才剛抵達中國就差點病死,在被送去火葬的前一刻醒來,撿回一條命。到了最後,千人部隊只有二、三十人返回,他確實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但一槍未開就回到本土。

三國連太郎年輕時距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是因為當時的大環境使然,但對於承平時代長大的孩子,死亡卻是如此遙遠、如此難以想像。當老人在講述自己如何奪取他人性命時,孩子們的態度是興奮且好奇的,甚至做出發射機關槍的動作,腦子裡大概想著的是美國的藍波。

相米慎二在片中運用了許多象徵性的鏡頭去呈現死亡的意象,包括沉入池底的胖小子,以及眼鏡仔在天橋上的行走戲(就連盪鞦韆都有點令人膽戰心驚)。不過導演卻用了更多篇幅去彰顯生機,例如破敗的房子與枯草橫生的庭院在齊心整理下煥然一新,或許是生機更能映照死亡代表的荒蕪與淒涼。在老人死的那一刻,正是百花齊放之時,更顯現了生命的諷刺性。

戰爭經驗的重述,像是老人對年少一輩的提醒,他不希望下個世代再重蹈自己的悔悟。老人曾說遲遲不走的蛾象徵的可能是軍隊時的同袍,那最後井裡湧出的蛾與蝶,是不是就是那些帶著戰爭創傷的軍人們呢?孩子的揮手道別與致意,是最令人動容的一刻。

不過當最終的死亡降臨時,相米慎二卻讓拆除的聲音兀自介入,顯現草木凋零,屋瓦瞬間脫落的時刻,與此同時,孩子與老人曾經的對話迴盪在空氣中,煙消雲散。這是不是在暗示這一切上一代傳承下來的故事與訓誡,也終究會隨著記憶的凋零而消失殆盡呢?若相米慎二還在世,看見《永遠的0 The Eternal Zero》(2013)這類榮耀軍國主義幽魂的作品深得日本觀眾喜愛,又是不知作何感想?

《夏之庭 The Friends》(1994)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