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抓狂演訓班》(2020):荒謬絕倫

年過半百、從未在戲劇圈揚名的資深演員伊提言興沖沖地對女兒說,自己抓住了一個大好機會,讓監獄裡的囚犯們上演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劇作《等待果陀 Waiting for Godot》。女兒卻酸他這麼做是為了挽救自己的事業。

伊提言惱羞成怒。如此反應通常是被說中了。這是《抓狂演訓班 The Big Hit》(2020)埋下的漂亮伏筆。

在伊提言在監獄裡執導囚犯演出《伊索寓言 Aesop’s Fables》之後,他聲稱在這些囚徒身上看見了《等待果陀》的精神。在這齣劇作之中,兩人經過漫長等待,卻始終等不到果陀的到來。伊提言發現這些囚犯全都在獄裡經歷了動輒七、八年以上的漫長等待,但他們的果陀(自由)也從未現身。進一步說,即便自由到來了,或許出監也只是進入了更大的牢籠。

但這個計畫的確困難重重。這些囚犯們有人甚至連大字都不認得幾個,卻要在六個月之內讀懂貝克特的劇作,甚至背起來上台演出,的確不簡單。何況作品之中的使用的台詞也並不日常化,本來就不是大眾題材。但伊提言卻秉持著某種藉戲劇來達成教化目的的立場奮力投入教學。

大半故事看下來,確實有如典型勵志片的架構。從一場演出,到巡迴全國,中間固然存在些許危機,但總是能迎刃而解。不過既然這是一部向貝克特的致敬之作,最後發展自然得要荒謬才行。先說,這是一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作品。無論是否先得知這個資訊,都不得不嘆最後收場,實在絕倫。

電影之所以常以類型作為區分,是為了讓觀眾能產生一個預期,作為挑片時的考量,在看片時也能有安定感。然而一部偉大的電影當然不能只是追求給觀眾一個安定感,因此經常會在類型當中玩變奏。大器晚成的法國導演艾曼紐寇克(Emmanuel Courcol)顯然太了解觀眾心理,不僅懂得引導觀眾製造預期,從團員的進退到伊提言與女兒的互動等等,看似無關大局的一些旁枝,竟也都能在最後匯聚一爐。

伊提言不是不可信的敘事者,但他無疑是一個觀點上存在侷限的敘事者。演了一輩子戲的他,卻從來沒想到自己演過最出色的戲,就是這段實際的人生際遇;而囚犯們作為業餘演員,必須仰賴伊提言的指導,但到了最後,伊提言方才明白,他們或許更是技高一籌的演員。

文青總是在思考果陀為何不出現時,但跳脫戲劇世界的邏輯與寓言哲理,在現實世界之中,是不是直接走到破窗闖入果陀的家快多了?觀點的差異,成就了這部電影的不凡收場,精彩。

《抓狂演訓班 The Big Hit》(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