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一個喜好看法庭戲的人,我想《正義辯護人》(2013)不見得會符合你的需求。
因為本片的重點不在「辯護」,而在「正義」。
韓國將本片定名為「辯護人」,台灣則選用「正義辯護人」為劇名,更為直白,但也更貼切。談到正義,又能談到脫離軍事獨裁後,一個國家必然面對「轉型正義」課題。《正義辯護人》本身就是一個帶有著轉型正義意義的電影,透過以史實作為藍本的虛構情節,編導重構了1980年代的慘色年代,以他的方式為那個時代帶來了正義。而這個正義的代言人,則是剛發跡的盧武鉉律師,即後來登上韓國總統大位的盧武鉉。
本片前段描述一個律師的發跡史。男主角宋祐碩原是一個捉襟見肘的工人,苦讀考取律師,甚至一度陞至法官。不過正因為過往的窮苦生活,讓他將工作的目標著重在如何發財,僅此而已。
正因為如此,他不關心社會的種種人權運動,專職搞不動產登記和稅務的律師事務。偏偏,導演在描述這段他的發跡史上,卻沒有將宋祐碩形塑的麻木不仁或者貪名逐利。我們可以看見的是一個平凡人,完全的跟一般小老百姓一樣,追逐的是更好的生活,讓家庭更幸福,甚至,讓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幸福。
就連宋祐碩直闖民宅砸大錢收購別人「家」的一場戲,編導都安排他一臉憨厚的帶著禮品拜訪。行徑看似狂妄囂張,但看他那謙卑的誠意,又令觀者忍不住苛責。
但是無論再怎樣隱藏,他的本質仍是跋扈自恣的,從酒後吐真言的那場戲便能一覽無遺。這點,曾經幫助他的麵店老闆娘早就看破,她就曾說:「這個傢伙將來肯定是個壞蛋!」若非恩人的愛子被莫須有的罪名所捕,踏上為正義公理發聲的辯護之路,或許這又是另一個《大國民》(Citizen Kane ,1941)式的寓言故事。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原本期盼能看到主人公能展現極厲害的辯護手法,或者希望能看到更富有生趣的脣槍舌戰。但這部電影的重點顯然不在於此。
我沒上過法庭,也不懂法律,僅僅看過很多法庭相關的電視劇和電影罷了,但我很明確的知道一個會「干擾法官落槌」的律師,難免讓人感到不太妙。《正義辯護人》的煽情由此可見。
不過有趣的是,如同剛才所說,本質狂妄的宋祐碩讓觀者捨不得苛責,同樣的,煽情的有時稍微過了頭的《正義辯護人》一樣讓人不忍苛責,甚至讓人不由得著迷的投入劇情中。
自組讀書會的青年被莫名拘捕,還被強制關押,慘受殘酷刑求。這並不是編導自行想像的故事,而是確實發生在南韓1980年代的真實事件,史稱「釜林事件」。別說這是韓國發生的事,論我國白色恐怖時期,同樣的慘劇,一樣不勝枚舉。
這樣的事件,不明白的人,還以為太煽情,其實若有人告訴我導演已經是節制呈現,我也不會懷疑,因為我始終相信,有時真實發生的事情往往比戲劇更誇張,比戲劇更煽情。
自1987年盧泰愚總統上任推動民主化後,韓國同樣開始了漫長的轉型正義進程。政府利用金錢去彌補受害者,或者建造主題紀念館,固然自然是一種轉型正義。但是若有人願意將血淋淋的故事改編成電影,以影視娛樂來將正義普及市井,或許是更能讓人記得並正視歷史的方法?
當然,前提是電影要拍的好,拍的好,才有人看,沒人看,講再多也是惘然。《正義辯護人》總累積票房高達九千萬美元,是製作費的二十多倍,可見韓國觀眾同樣也對這樣的題材買單。只是《正義辯護人》作為一部商業類型的電影,卻不是只顧著賺大錢的電影,而是一部真的有正義感的電影。許多台灣人一天到晚批評韓國人,但我們也該自省我們何時拍過這樣正義感的電影?
反觀或許同樣有著正視歷史企圖心的《被出賣的臺灣》(Formosa Betrayed ,2009)就是電影本身粗制濫造,又讓觀看的台灣人覺得被出賣的惡例。
據悉,《正義辯護人》的編導楊宇碩本職是網路漫畫作家,這部電影似乎是他跨刀當導演的處女作,第一部電影就相當出色,最大建樹還是他成功的把宋祐碩這個可愛的角色塑造的飽滿。光角色寫得好還不夠,請來「國民影帝」宋康昊來詮釋,該劇才能算是完整的成立。
提到轉型正義與宋康昊,他曾演出像是《殺人回憶》(The Host, 2003)和《總統的理髮師》(The Presidents Barber, 2004)這樣類似題材的電影,其中後者與《正義辯護人》一樣是基於史實來創作,都是不可多得的傑作。
再來反觀台灣,我們何時能擺脫小情小愛,有機會能看見類似正視歷史正義的好電影呢?2014年,我們終於出產了一部《軍中樂園》(2014),我想這絕對是個好的開始,只能盼望未來的台灣電影,能再加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