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在地的文化光影」專訪桃園光影電影館策展人陳怡君

〔欄位〕人本教育札記343期
〔欄位〕特寫
〔作者〕翁煌德
〔攝影〕陳詠雙

「在地的文化光影」

◎ 翁煌德

前言

一九五七年,蔣宋美齡帶領勞軍團前往馬祖慰問時,為了穩定軍心,遂提出了安置前線駐守官兵在台家屬的計畫,進而促成了馬祖新村的建立,地點就位在桃園的中壢區龍岡。建成之時,該地是北台灣占地面積最廣的眷舍,共有兩百多戶進駐。後續因為政策因素,原眷戶在二○○四年全面遷出,馬祖新村在當地政府推動之下,力圖轉型成文創園區。

在眷村附近一棟原本供當地居民使用的活動中心,經過兩年改建後,搖身變為電影放映場館,即「桃園光影電影館」,在二○一五年底開始營運。現任策展人陳怡君老師坦言,當年剛獲得委任來到此地時,是感到全然的悲觀,工作團隊無一認為這裡能真的帶給桃園的電影文化任何可能性。

經過兩年耕耘,桃園光影電影館(以下簡稱桃園光影)逐漸長成,背後推手族繁不及備載,陳老師足堪代表。她表示自己與魏德聖導演恰好屬於同一代人,相信那種始終不願服輸的理想性,這樣的性格,顯然是造就桃園光影的最大原動力。

用電影營造社區

回憶起當年來到桃園光影,陳老師坦言很難想像要在這樣的地方策劃影展,

「第一年大家都很悲觀,這麼荒涼的地方要怎麼做?所以不敢有太樂觀的期待。」

若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桃園光影,勢必得火車轉乘公車,沒有直達捷運,如此邊陲地帶,實在很難期待能吸引到多少觀眾。

為何桃園光影會選擇落腳此地?陳老師表示主要還是因為地方政府想在馬祖新村打造一個藝術村、影視協拍基地,但是一切都尚在規劃當中,為免園區就此閒置,打算派人到此地播種。就陳老師形容,影展團隊就像是油麻菜籽,一切都是為了花開正盛期作準備。

二○一五年初,陳老師才剛卸下新竹市影博館的策展人一職,當時她已在新竹就任十一年。會來到桃園光影,是因為紀錄片啟蒙老師吳乙峰導演的緣故,吳導本身對於透過影像進行社區營造,或者用民眾的角度來寫自己的生活史等等向來特為重視。

陳老師說自己當年也是紀錄片創作起家,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的音像紀錄所,並對策展及社區影像推廣教育深感興趣。作為野百合世代,她早年相當熱衷街頭抗爭,由於曾在台大城鄉所工作過,對李登輝主政時期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特有共鳴,意指根據社區文化特色來凝聚居民參與公共事務,進而達到促使當地文化產業活絡的目的,結合陳老師的影像專業,也呼應了吳導主張的影像社區營造。

「在地的文化光影」專訪桃園光影電影館策展人陳怡君
「在地的文化光影」專訪桃園光影電影館策展人陳怡君

區邊摸索,邊打造舞台

「我差不多是魏德聖這一代的人,當中有很多很有才氣的人,但一度就是沒片可拍。小孩子冒出來,奶粉錢怎麼辦?真的是只有瘋子,像是魏德聖這樣的人才可以堅持到最後。我們都是搞創作的,但也許我的意志力沒有這麼強,沒有辦法做第一線創作者,可是我發現我可以做第二線的,把那個舞台打出來,讓千里馬有一個可以被看見的地方。」

回顧起過去桃園光影所做過印象深刻的專題,陳老師興奮地舉出了林摶秋和大湳片場兩個例子。出身桃園的林摶秋早在一九四○年代就以專業劇作家之名活躍於日、台兩地,更在桃園當地組織公演,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也曾親自執導了幾部出色的台語電影;至於位於桃園的大湳片廠則是許多經典武俠片如【龍門客棧】及【俠女】的攝製地。

以出身桃園在地的電影工作者或者在地片廠作為主題,無疑是在提醒與召喚桃園市民與之休戚與共的親密聯繫。不過陳老師坦言,像是林摶秋這樣的主題策劃,雖然別具意義,但仍然顯得「硬」了一些,不見得能輕易被在地觀眾所接納。一方面,林摶秋的活躍時代距今太遙遠,許多桃園人也都淡忘了他的貢獻。

另一個主題,就是桃園光影的成名作了。那是二○一六年九月策劃的「一道彩虹:鳳飛飛」主題展。歌后鳳飛飛正是桃園大溪人,除了在歌壇的傑出成就,與電影界的關係也相當密切。近年許多由她主演的電影陸續推出修復版,也供影迷能夠一睹她早年參與戲劇演出的風采。

「鳳飛飛跟台灣電影界一些轉型期的重要人物剛好都有淵源,一個是許不了,一個是侯孝賢,當然還有她跟瓊瑤早期的合作。誰愛聽鳳飛飛?這些愛聽的人是因為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底下去跟鳳飛飛產生共鳴?或者是從這個鳳飛飛的電影裡面看當時的庶民、勞動文化裡面,女性怎麼自我觀看、自我再現?無論是從社會學的分析的角度還是單純看愛情文藝電影的脈絡。」

陳老師對此更認為:

「這些歷史的轉變,長期的戒嚴或者是我們代工產業走向的歷史,大家會覺得那些不再重要,就把它丟著。可是我們現在不就是因為這樣子而一直走不出那個瓶頸嗎?」

「很意外的是,當時舉辦,竟然爆滿到我們每一場前一到兩個小時就發號碼牌,進不來的人,我還一直跟他們道歉。我們表達了我們真的很想要放他們愛看的電影給地方的這些觀眾看,我想這個誠意觀眾是真的有感受到,從這次之後,這個館就被接受了,就成立了,我的感覺就是這樣,這一檔的活動讓我看到民眾很在乎或喜歡什麼。」

隨著這個摸索的過程,陳老師也漸漸感覺自己每個月進行專題策劃可能造成的侷限,身心上的壓力倒是其次,而是這個場館能不能讓在地觀眾透過不同視野來欣賞電影。就此,她主張安排三位策展人每月輪替的方式來確保觀點的更替,除了自己之外,她還邀請了知名策展人林木材老師和游惠君老師加入桃園光影的行列,為桃園光影灌注了新的能量;像是林老師以他在國內紀錄片界的豐富策展經驗,就為桃園光影選映了許多精彩絕倫的紀錄片作品。

成長中的在地文化光影

被問到是否會擔憂每個月策展人不同,讓風格調性轉換太大?陳老師率性地回答:

「我才不介意,就是要讓它很多元。有朝一日,它或許就能夠長成這個地方的人最希望他長成的樣子,這就是水土適應的過程。」

為了讓桃園光影能夠有更豐富面向的展現,陳老師甚至邀請了館內的工作人員來策劃,例如B級片或音樂電影單元,希望能吸引年輕觀眾前來。有時,也會主辦「一日策展人」的特別企劃,邀請桃園在地與電影藝術密切相關的前輩來選片。

透過鳳飛飛主題策劃成功打響名號,讓更多在地居民知道桃園光影的存在,是重要的起步。陳老師認為先建立社區認同的第一個階段已然達成,下一個階段性目標就是希望能吸引年輕族群的觀眾,只是桃園的大學如中原大學和中央大學本身都有豐沛的電影資源,恐怕並不願意跋涉來到位在中壢的桃園光影。不過對此陳老師仍感到樂觀,她認為桃園近年已漸漸長出年輕的在地文化,包括一些獨立書店文化與藝文團體都在漸漸發芽當中。

「一方面也是都市居大不易,年輕人漸漸回來了,開了一些獨立書店,他們也在長,像是內壢,幾乎每一個書店都有自己關切的課題,他們不一定要上街頭抗議,而是透過不斷地推動他們關切的議題,無論是性別的,也許是勞動的,把它融入在民眾的生活與環境裡面。當然,他們會做得很辛苦。」

陳老師也認為:

「那我也一直在想,我們要怎麼跟這些獨立書店有一些更實質的連結,或許是更長期的,把它變成一個串連起桃園的網路,而不是只有桃園光影。」

「在地的文化光影」專訪桃園光影電影館策展人陳怡君
「在地的文化光影」專訪桃園光影電影館策展人陳怡君

多元的文化資產,多元的詮釋

回來談到本月的影展主題「城市愛情考古學」,自詡為「歷史狂」的陳老師認為這個主題大致能表達她的心之所向。陳老師解釋:

「影像就是時間膠囊嘛!影像就是會把時間凝結住,然後每次放的時候都可以像招魂一樣把畫面召喚回來。你可以看到那個時候的服裝,他們怎麼吃、他們怎麼講,第二層是他們怎麼想事情,怎麼詮釋他們的感受。這就是考古學的部分,那愛情的部分當然就是聚焦這些作者怎麼透過影像來創造他們的情感,而那個愛情可能不只是男歡女愛這樣的愛情。我選了三個都市,三個都是與電影史的發展淵源滿深的城市,分別是巴黎、羅馬和台北。」

針對本月的放映片單,陳老師首推【羅馬尋夢圓】(Elsa & Fred ,2014)。本片描述一名老人一直嚮往前往愛不釋手的電影【生活的甜蜜】(La doice Vita ,1960)中的經典場景羅馬特雷維噴泉,夢想與愛人重現電影當中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與安妮泰艾格寶(Anita Ekberg)在噴泉中的浪漫場面。

陳老師說:

「電影向來就是一個夢,把我們生活的遺憾投射出去,然後在那個探險的過程當中,我們當然就會幻想說我們就是他,或者是我們跟他一起完成了一個什麼、經歷了什麼。這部電影是用很幽默的方式去談老年人的愛情,也對這個電影的文化遺產去致敬。」

另一部陳老師首要推薦的是伍迪艾倫執導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在片中,男主角因緣際會穿梭回到一九二○年代的巴黎,與藝術史上都已經作古的名家再次相會。陳老師說,每一個名家都變成一個真人,當他找不到路的時候,靈感斷了的時候,這些都是他對話的夥伴。有的時候你的媽媽或者你的老闆可能不知道你在講什麼,可是突然這些很遙遠的時空之外的人,原來他跟你是同一種人,找到這樣子的那個方向感的時候,你的能量就會重新湧出來。

「台灣很特別,曾被荷蘭、日本和中國統治,往下挖,那個多元性就會一直湧出來,我就覺得這個就是我們的抽象資產。透過一些方法把它轉化,然後變成很多人來詮釋,不同世代、不同的價值觀、不同觀點的人再去說一次我們的故事,我覺得我們的產業的創新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午夜巴黎】就是把那些文化資產再拿出來看,重新去詮釋,就是我們台灣還沒有被開發的心法。我們現在在做的策展,就是把這些歷史資產再整理一次給觀眾。」

陳老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