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位〕人本教育札記334期
〔欄位〕特寫
〔作者〕翁煌德「非一般電影故事」
◎ 翁煌德
前言
「台灣人是很幸福的,一年四季都有好多影展可看。」不少電影工作者常將這句話掛在口邊,但是對於尚未踏入影展領域的觀眾而言,卻連該從何處入門,都茫然失措。沒有錯,選擇多了,選擇障礙也來了,筆者在大一初次接觸影展世界時,不免也曾遭遇過這樣的徬徨。
那是在二○一一年,連影展是什麼概念都不清楚的我,選了名聲感覺特別響亮的恐怖片【魔女嘉莉】(Carrie ,1976),連故事內容都不曉得,便買票進場。看完大呼過癮。金馬奇幻影展的節目經理楊晴絮老師聞此,忽驚嘆道:「你好特別,怎麼會第一次看影展就挑經典,而不是選新片?」
雖然名義上是訪問與受訪,但楊老師親切且敦厚的氣質,卻消弭了一切的制式氣氛,令人感到窩心。為什麼金馬奇幻影展會是全年上座率最高的影展?楊老師已然讓我們看見了問題的解答。
一個類型影展的誕生
談到當初怎麼會踏入影展圈,楊老師不斷地強調自己是「無比幸運的」。她與一般人無二致,也是影迷出身,剛上大學也曾興沖沖地跑去輔仁大學電影社參加聞天祥老師主辦的選片指南。秉持著非電影不做的決心,楊老師在畢業後進入了片商工作,因為幸運遇到缺額,先到了高雄電影節,之後又因緣際會進入了夢寐以求的金馬影展。楊老師說當初與她一起瘋金馬的影友,分別進入了各行各業,唯有自己走入了影展圈,一切都是運。
二○○八年,楊老師開始進金馬上班,彼時金馬影展只有一個,就是在年底舉辦的金馬國際影展,後來俗稱「小金馬」的金馬奇幻影展,是在二○一○年才正式創辦。為什麼會創辦這樣的影展?見證奇幻影展從無到有的楊老師簡述:
「當時台灣沒有類型影展,看到國外的奇幻影展(Fantastic film festival)已經行之有年,剛好我們年底忙完,春天也是有力氣的時候,就決定來試試看。」
大部分的影展,例如像金馬影展或台北電影節,都是屬於綜合性影展,任何類型的電影都可能在這些影展中看見,並沒有專注在某一個特定的類型上。因此,像奇幻影展這樣的影展,當時幾乎前所未有。當時的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侯孝賢導演聽聞這個提議,點頭稱是,表示支持,最終成功促使金馬奇幻影展在二○一○年呱呱墜地。
什麼是「奇幻」?
只是究竟什麼是「奇幻影展」呢?按照教育部辭典釋義,奇幻的意思是「十分神奇,似夢幻一般」。然而,金馬奇幻影展對此更擴大了解讀空間,楊老師解釋:
「我們對奇幻類型的定義其實非常廣泛,只要是『不尋常』的片,我們都可以把它納進來。大家不用覺得奇幻都是恐怖片,恐怖片只是類型的一種。像我們這次有一部片叫【衝突的一天】(Clash ,2016),是去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開幕片。它的文本很特殊,所有事情都發生在公車上,講述在茉莉花事件之後的對立跟衝突。由於它的場景從頭到尾都在車上,沒有離開過那輛車,我們就很廣義地把它納入『當代奇幻』裡,所以你要怎麼解釋『奇幻』是都可以的。」
「我們還有一個單元叫『非一般愛情』,所以特殊的羅曼史也可以被納進來,例如我們這次有一部片是雙胞胎愛上彼此,非常地不尋常。曾經也有過關於有人愛上自己的後腦勺這樣片子。我覺得這是做影展好玩的地方,你可以用很多方式去解釋,不見得只是一個方向的,因為你的觀眾也是非常多元。」談到各式各樣的奇幻類型片,楊老師喜不自勝。
但她也提到,國外的奇幻影展,跟台灣的金馬奇幻影展其實有著相當程度的落差。國外的選片風格多半以血腥、恐怖為主,金馬奇幻影展則選擇包裝成更輕盈的風格,以求更加貼近年輕人的感覺,盼望觀眾能有更高的接受度。
「像我們在跟國外邀片的時候,很多人說不想去我們的奇幻影展,想去大金馬。因為他們聽到Fantastic Film Festival,第一個反應就會是恐怖的。我就會解釋說我們對奇幻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其實還可以接受更多除了恐怖、血腥以外的片子。我覺得我們滿成功的,至少台灣觀眾對奇幻影展的認知並不是恐怖的,而會覺得是好玩的。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
這樣的操作,也使得金馬奇幻影展的年齡層逐漸降低,經常有許多高中生觀眾群起看片。楊老師也提到前兩年在招募金馬青少年電影團團員(見札記331期)時,許多年輕的面試者都說自己是受奇幻影展啟蒙。
談到奇幻影展的年輕化定位,楊老師補充:「大家對年底的大金馬(金馬國際影展)都有一種害怕,好像是有門檻。所以我們在做奇幻影展時,口味會更通俗一點。如果說是很藝術、很寫實、很挑戰的電影,我們也會不敢選,或者是選了就會告訴你,會講得非常清楚,因為我們不想害年輕觀眾被嚇跑,很珍惜這批年輕影迷。
我們目前在做的,就是讓他們看奇幻的同時也看大金馬,其實大金馬沒那麼可怕。你只要避開讓你害怕的單元,還是有通俗的部分,或是午夜場等比較像當代奇幻的單元。一般觀眾可能會從奇幻影展入門,慢慢升級,再看大金馬。」
目不暇給,處處驚喜
但如果只專注在影片類型的不同,那好像有「換湯不換藥」之嫌,等於一年舉辦兩次金馬影展。因此影展方也開始著力思考,要如何凸顯奇幻影展與其他影展的差別。而目前辦了八屆下來,奇幻影展已然成為獨樹一幟的存在。
「不要說奇幻影展跟其他影展,奇幻影展跟年底的大金馬就不一樣,有很明顯的差別。」
楊老師進一步解釋:
「奇幻影展活動真的很多,大家可能會覺得很划算,因為我們會送很多東西。比如滿場慶、冷場慶,賣得完或賣不完的場次我們都可以玩,還有K歌場等等活動。我們會下去第一線與觀眾互動,他們每天來買票、來聊聊天、動不動還會來送飲料,賣票同事常常會跟觀眾混很熟。但很多人不知道,賣票同事可能是我們的行銷宣傳經理、驗票的可能是金馬獎副總監,我們很喜歡跟觀眾聊天。如果你有什麼訴求,還有『影迷許願池』,我們真的有去裡面挑片子起來在隔年放映,希望可以跟影迷更拉近。」
有別於多數影展只是純放片,金馬奇幻影展有數不清的巧思,而且幾乎每一、兩年就能端出新梗,許多是參考國外經驗,也有些是台灣獨創。楊老師特別提到「驚喜場」——師法自鹿特丹影展,影展刻意不公布該場次放映的電影,讓樂於嚐鮮的影迷到現場碰運氣,開演時才知道是什麼片。至於票房總是秒殺的「K歌場」,雖然最早也是源自歐美的創意,讓觀眾可以邊看邊跟著影中人歡唱。但是直接在銀幕打上卡啦OK字幕,就是金馬的特別創見了。
談到K歌場,就不得不提奇幻影展的特色傳統「洛基場」。顧名思義,該場次放映的是名為【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的經典邪典電影(Cult Film)(註)。這部電影光是劇情就特別光怪陸離,講述一對新婚夫妻因為汽車拋錨,進入一間古屋求援,卻「分別」受到了異裝癖怪人屋主法蘭克博士的誘惑。電影惡搞了很多當時的奇幻與恐怖電影元素,大玩龐克搖滾,視覺風格極度浮誇。如此荒誕不羈的電影,使它在上映之時受人鄙棄。然而,在一批小眾影迷的追捧之下,【洛基恐怖秀】在多年後受到熱烈歡迎。目前在歐美許多戲院,該片仍然定期映演,上映時間長達四十餘年。然而,觀眾可不能只是乖乖看片,除了隨片歌唱,也得變裝看片,跟著起舞才行。
在第一屆金馬奇幻影展,負責策劃選片的聞天祥老師堅持引進該片,同時決定效法歐美,讓影迷跟著電影唱唱跳跳,也開放各方影迷變裝,爭奇鬥豔。沒想到這樣一辦/扮,影迷迴響出乎意料的熱烈,於是就這麼演了八年,成為金馬奇幻影展的金字招牌。楊老師說,每年都有國外影迷熱情與會,有些「洛基專業戶」還稱我們台灣的洛基場可是比法國辦的還要更好玩。
除了【洛基恐怖秀】,二○一三年時更嘗試選映六〇年代紅遍半邊天的【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一樣以K歌場形式跟觀眾見面。楊老師至今仍對當年的盛況念念不忘:
「有一場主角凌波有來,是被影迷們簇擁著出來,效果就跟妻夫木聰或劉德華是一樣的,只是那票粉絲是媽媽們,一路追到樓下,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是做一樣的事情。我覺得【梁祝】就很像是【洛基恐怖秀】,都有一群很強大的粉絲,扣得很近。」
為了促使金馬奇幻影展不斷前進,能與觀眾有更多溝通,影展方仍然持續在做一些新的嘗試。比如今年有美國的【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 ,2016),以及台灣的【52赫茲,我愛你】(2017),兩部歌舞片先後在台灣引發討論的熱潮。於是金馬奇幻影展便開闢歌舞片單元,展映經典歌舞電影供影迷觀賞,包括【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1952)和【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等數部影史歌舞經典。
「如果你只有一部的預算,那一定要看【萬花嬉春】,這部片就是可以讓你在大銀幕看不停,怎麼看都不會膩。」
楊老師激動地推薦,視該片為個人最愛的筆者我也點頭如搗蒜。
結語
當被問到如果作為一個影展新鮮人,在首次踏入影展世界時,可以朝什麼方向來選片呢?楊老師並非照本宣讀哪些電影該看,而是從大方向提供了她的獨門見解:
「我會推薦大家每個大單元都挑個一兩部來試試看。我不知道新影迷會不會抗拒一些經典老片,因為我以前還很年輕的時候,我都只看新片。」
「但經典為什麼叫經典影片?就是因為它好看啊!」
楊老師鐵口直斷。
註:邪典電影(Cult Film)是指那些在小群體內受到特別推崇,有著近乎宗派地位的作品。這種電影通常難以獲得小圈子外的大規模票房成功。除了【洛基恐怖秀】,典型的例子還有【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1999)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