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標籤: 台灣電影

新聞|2025傑出影視聽工作者頒獎典禮「完整得獎名單」

2025(第五屆)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聯合頒獎典禮稍早於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本屆由國內12個影視聽工協會頒發出13個獎項,今年新增了台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傑出電影發行工作者獎與中華民國剪輯協會傑出影視剪輯工作者獎。今屆亮點在台灣影評人協會特別貢獻獎,授予成立迄今滿二十年,給予無數影評人機會的《放映週報》(附圖)。

Comments closed

影評|《夜校女生》(2024):現在的北一女學生會怎麼看呢?

台灣電影《夜校女生》(2024)是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之後,台灣又一部以夜校生的生活為題旨的電影。不過有別於《牯嶺街》明確以建國中學為背景,甚至在建中租借場地拍攝,《夜校女生》模糊了故事的背景,但透過綠衣以及片中提及的升學率等指涉,皆可推斷故事中所稱的「一女中」,就是北一女中。

Comments closed

專題|2020金馬獎「東南亞電影觀察」

雖然比起往年,東南亞作品未能在2020金馬獎主要獎項占據更好的位置,但論起入圍電影與影人的數量,依然可觀。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在類型與選材的挑戰,都相當具有野心,後勢可期。第57屆金馬獎,仍然可見東南亞風情。透過本文為讀者尋找本屆金馬獎的東南亞蹤跡。

Comments closed

專題|台北電影獎改制後第二年:《返校》成最大贏家,不當「小金馬」走自己的路?

台北電影獎於上週六晚間在中山堂舉行了頒獎典禮,在全球影視圈遭受疫情重創之下,堪稱難得的成就。而且整場頒獎典禮並未因為時局不濟而顯黯淡,反而星光如雲,入圍者多半也親自來到現場。特定獎項的入圍影片,如最佳美術設計放上了入圍作品的設計圖,最佳編劇搭配上劇本對白等小細節的設計,皆讓人有種觀賞奧斯卡獎、金馬獎的既視感,再再凸顯台北電影獎的企圖心。

Comments closed

影評|《地下鐵通勤》(2018):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導演徐國峰(又名拉瓦)曾以《缺乏名字的場所》(2015)榮獲金馬獎動畫短片獎,其極簡的視覺風格令人印象深刻。對照《地下鐵通勤》,兩部作品對角色線條的簡化描繪(無論是貓咪抑或人)相仿,也都在片頭放了一個日本作家的名句,上次是夏目漱石,這回則是村上春樹。

Comments closed

影評|《山雞》(2019):記憶拼貼

短片可以在於完整敘述一個故事,抑或呈現一個切片,端看創作者的需求。《山雞》卻介於兩者之間,導演周子羣完整地講述了故事主述者阿周(同時為導演配音)對老同學山雞的回憶,但關於兩人的相處細節並不充分,是鬆散的記憶拼貼。

Comments closed

影評|《狂徒》(2018):作惡講求天份

原名《刁民》的《狂徒》(2018)是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系的洪子烜所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過去他在學生時期短片作品包括《破賊》(2013)和《欺逃人》(2014)。他當時嘗試了台灣學生製片付之闕如的武打題材,其中融入了俄羅斯武術元素,一度引發話題。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