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新竹市兒童影展特別規劃的「童書大王──羅德達爾」單元,起因是本人的私心。選完片後,發現今年正好適逢羅德達爾(Roald Dahl)百年冥誕,又覺得特有紀念意義。
Comments closed標籤: 電影
在談《只要我長大》(2016)之前,請讓我說一件關於林詣彬導演的小故事,事情發生在他以《玩命關頭》(The Fast and the Furious)系列走紅之前。
Comments closed從試片室離開,心裡喊了三聲「終於」,終於看了《十年》(2015),終於可以跟其他人討論這部現象級的香港電影,一解心頭悶。
Comments closed電影《牡蠣工廠》(2015)雖然是在說牡蠣,但卻又沒事帶到貓的生活點滴,對於導演想田和弘的影迷而言,似乎會不由得聯想到導演的舊作《完全和平手冊》(2010)吧。
Comments closed電影《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 ,1986)的導演加長版將在本月上映,即便與國外「時差」甚久,但聊勝於無,能在大銀幕上看見八〇年代的法式激情(也是奇情)得以再現,仍備感激動。
Comments closed有幸在金馬奇幻影展欣賞了馬來西亞足球電影《輝煌年代》(Ola Bola ,2016),卻有不明究裡的朋友質疑這部電影如何跟「奇幻」扯上邊。在此,請容我擴大奇幻的定義,胡謅般地解讀。
Comments closed如果知道自己還剩多久時間可以活,你會怎麼做?我指的可不是《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2009)那種「經醫學診斷,大概可活多久」。而是明確告訴你:你剩下幾年、幾月、幾天、幾時、幾分、幾秒的時間可活,且就在你的手機裡倒數計時。這是《死期大公開》(The Brand New Testament ,2015)異常迷人的設定。
Comments closed本屆奧斯卡與《愛在他鄉》(Brooklyn ,2015)能一概而論的,也許是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執導的《因為愛你》(Carol),兩片巧合的都將年代設定為1950年代的美國,也都是圍繞情愛主題的精緻小品。
Comments closed1970年代有《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2010年代,有《驚爆焦點》(Spotlight, 2015)。兩部片討論的題材不同,但其精神價值和敘事格律卻是如此的相像。然而,兩個時代的觀眾分別看完兩部片的感想恐怕會有些微妙的差異。
Comments closed趕在2015年結束前欣賞《女權之聲:無懼年代》(Suffragette ,2015),倍感應景。本月中,長期以來貶抑女權聞名的沙烏地阿拉伯總算允許女性投票與參政,堪稱女權一大跨步。回首1912年的英國,即片名所述的「無懼年代」,一群女性同樣站上街頭為投票權奮鬥,且是以暴力抗爭來反制不公義。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