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標籤: 電影

影評|《怪物遊戲》(2015):從《雞皮疙瘩》出發

進戲院前未做功課,只從預告曉得《怪物遊戲》(Goosebumps ,2015)是關於一群怪物從書中被「解放」,四處作亂的商業冒險劇。怎麼會想到原來它取材的是小時候曾經愛不釋手的童書《雞皮疙瘩》(Goosebumps)系列呢?片商不沿用原著名,也許是嫌它在台的受歡迎程度不高吧。

Comments closed

影評|《真相急先鋒》(2015):真相在何方?

電影《真相急先鋒》的英文片名是“Truth”,即真相,乍看可能是關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台灣將之譯為「真相急先鋒」,直指該片講述的是「追求真相的先鋒」,使人不難聯想到新聞工作者。不過,即便英語和國語的片名都端出了「真相」兩字,本片的觀點是否即為真相?我不置可否。

Comments closed

影評|《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2015):西部緩慢之死

電影《槍響前決定愛不愛你》(Slow West, 2015)在今年台北電影節入選「國際新導演競賽」,當時的片名譯為《西部緩慢之死》,更貼近英文原名,對這部片的結局也做了些許預示。待片商引進並發行後取了新名字,顯然以愛情元素為導向,比起原本的「緩慢」兩字更具有一點商業的可能性。

Comments closed

影評|《爆漫王》(2015):視與聽的饗宴

當大場鶇原作、小畑健作畫的漫畫《爆漫王》(Bakuman ,2015)傳出真人電影化的消息時,相信熱愛原作的漫迷多半無法樂觀以待。一樣由兩人共同創作的暢銷漫畫《死亡筆記本》被改編並再延伸成了三部電影,明年又將推出續作。票房大賣、話題性十足之下,廣大的原作迷卻不見得買單,漫畫本身的質感及獨有魅力本就難以被轉化成電影,何況大場鶇對劇情資訊的細膩敘述更註定無法完整的被影像化呈現。

Comments closed

影評|《無為而治》(1979):別說當總統了

(經典的一顆鏡頭,於劇初預示了錢斯的問鼎白宮之路。)

故事主人翁是一個叫錢斯(Chance)的老園丁,此人自小在某富人家的莊園中長大,從未上過學,目不識丁,甚至從未出過家門,除了工作之外就是面無表情的直盯著電視看,轉台、轉台、再轉台。

Comments closed

影評|《冒牌情緣》(2015):誰說相親不會成功?

剩女南西搭上火車回家慶祝父母結婚紀念日,豈料到站後的她手上陰錯陽差地拿著一本勵志書,而那本書竟是一對網友的見面信物!就這樣,南西決定把別人的相親給「偷」去了,試著敞開心房與傑克共度這美好的一天(連自己回家的理由都擺在一旁了)。

Comments closed

影評|《告別》(2015):對誰的告別?

這是我今年所看的第二部片名出現「告別」兩字的電影。第一部是林書宇的《百日告別》,是向另一半的告別。至於這部由內蒙古導演德格娜執導的《告別》,乍看簡介發覺是女兒與罹癌父親的告別。但看著看著,理解到這部《告別》的告別法,並非肝腸寸斷的,也不是含悲忍淚的告別,它更像是鄭雅之的《悄悄》,是靜謐的,柔和的,有時顧左右而言他的。英文片名也是傳神的,就叫「簡單的告別」(A Simple Goodbye)。

Comments closed

影評|《披薩的滋味》(2014):披薩的滋味的滋味

住在貧民窟的印度小兄弟檔看見披薩廣告,垂涎欲滴,決心「自食其力」,賺錢一嚐美食的滋味。看似有點勵志的故事前提,其實潛藏著對整個印度社會結構乃至全球化現象的種種質疑。台灣片商下的片名《披薩的滋味》(The Crow’s Egg ,2014)直截了當,等於直指萬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1983),個中「滋味」似乎也不言而喻了。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