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標籤: 美國電影

影評|《逃出絕命鎮》(2017):黑奴從未消失

電影發展已逾120年,要再推陳出新,談何容易?當今所有的電影導演,無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導戲,以電視喜劇演出聞名的新導演喬登皮爾(Jordan Peele)也不例外,其首作《逃出絕命鎮》(Get Out ,2017)的選材完全勾不到「創新」的邊,卻足以贏得影迷(尤其影評人)的尊敬。

Comments closed

影評|《辛普森:美國製造》(2016):照妖鏡

本屆奧斯卡默默打破一項紀錄,入圍最佳紀錄片獎的《辛普森:美國製造》(O.J.: Made in America ,2016)成為金像獎史上最長的入圍作品,總時長7小時47分鐘(註)。不過酒香不怕巷子深,該片出色的製作水平可使觀者「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Comments closed

影評|《當貓王碰上總統》(2016):槍械、毒品、嬉皮與披頭四

賀歲檔期的另類選擇,悄悄在誠品電影院獨家上映的《當貓王碰上總統》(Elvis & Nixon ,2016)。片商在中文片名中隱沒了尼克森,強調「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Elvis Presley),其實也是點出了本片的本質,即兩人並非對等關係,更能說這是一部貓王粉絲片。

Comments closed

影評|《速食遊戲》(2016):無奸不成商

最近台灣掀起一陣造假潮,先是田中實加,再來是海倫清桃。《速食遊戲》(The Founder ,2016)的出現倒顯得有些應景。未看簡介前,誤認該片是在講述麥當勞創辦人的奮鬥經歷──也確是如此──但電影更多著墨處,反而是一個投機商人如何奪走他人心血,假手建立飲食(房地產)帝國的故事。

Comments closed

影評|《驚爆焦點》(2015):不合時宜

1970年代有《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2010年代,有《驚爆焦點》(Spotlight, 2015)。兩部片討論的題材不同,但其精神價值和敘事格律卻是如此的相像。然而,兩個時代的觀眾分別看完兩部片的感想恐怕會有些微妙的差異。

Comments closed

影評|《大製騙家》(1999):出色創見

一心站穩好萊塢的彆腳製片包芬哥,偶然讀了一份「外太空奇情」劇本,二話不說,直接喊拍,完全不顧自己存款只有2184美元。《大製騙家》(Bowfinger ,1999)在一開場就開出了觀眾無法拒絕的條件──誰不愛這種奇想鬧劇呢?

Comments closed

影評|《怪物遊戲》(2015):從《雞皮疙瘩》出發

進戲院前未做功課,只從預告曉得《怪物遊戲》(Goosebumps ,2015)是關於一群怪物從書中被「解放」,四處作亂的商業冒險劇。怎麼會想到原來它取材的是小時候曾經愛不釋手的童書《雞皮疙瘩》(Goosebumps)系列呢?片商不沿用原著名,也許是嫌它在台的受歡迎程度不高吧。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