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13th ,2016)的開場引用了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的演講詞:「看看這個數據,美國人口占全球5%,擁有的囚犯人口卻占全球25%。」開宗明義揭示了電影主題。但接著往下看,便能發現導演阿娃杜威內(Ava DuVernay)的企圖心遠遠不僅於此。
Comments closed標籤: 奧斯卡
代表英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闇影之下》(Under the Shadow ,2016)在今年的各大獨立影展獲獎無數,電影背景設在兩伊戰爭背景下的伊朗德黑蘭,乍看實難想像這居然是一部恐怖片。片中所謂的鬼魂,是古蘭經有記載的精靈(Djinn)。
Comments closed電影《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 ,1986)的導演加長版將在本月上映,即便與國外「時差」甚久,但聊勝於無,能在大銀幕上看見八〇年代的法式激情(也是奇情)得以再現,仍備感激動。
Comments closed如果知道自己還剩多久時間可以活,你會怎麼做?我指的可不是《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2009)那種「經醫學診斷,大概可活多久」。而是明確告訴你:你剩下幾年、幾月、幾天、幾時、幾分、幾秒的時間可活,且就在你的手機裡倒數計時。這是《死期大公開》(The Brand New Testament ,2015)異常迷人的設定。
Comments closed本屆奧斯卡與《愛在他鄉》(Brooklyn ,2015)能一概而論的,也許是陶德海恩斯(Todd Haynes)執導的《因為愛你》(Carol),兩片巧合的都將年代設定為1950年代的美國,也都是圍繞情愛主題的精緻小品。
Comments closed電影《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5)在本屆奧斯卡獎獲得了最佳男主角、女配角、製作設計和服裝設計提名,大致也點出了本片最出色的環節,即演員、布景和服裝等視覺可及之處。但我得再點出被忽略的攝影部門,攝影師丹尼科恩(Danny Cohen)尤是成就本片的功臣。
Comments closed電影《真相急先鋒》的英文片名是“Truth”,即真相,乍看可能是關於任何題材的電影。台灣將之譯為「真相急先鋒」,直指該片講述的是「追求真相的先鋒」,使人不難聯想到新聞工作者。不過,即便英語和國語的片名都端出了「真相」兩字,本片的觀點是否即為真相?我不置可否。
Comments closed(經典的一顆鏡頭,於劇初預示了錢斯的問鼎白宮之路。)
故事主人翁是一個叫錢斯(Chance)的老園丁,此人自小在某富人家的莊園中長大,從未上過學,目不識丁,甚至從未出過家門,除了工作之外就是面無表情的直盯著電視看,轉台、轉台、再轉台。
Comments closed(圖為《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劇照。)
本屆奧斯卡已是近幾年來最富有懸念的一屆,至少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都呈現二搶一的激烈拉鋸態勢。《進擊的鼓手》意外的獲得最佳改編劇本提名,而非原創劇本獎(影藝學院認定該作「改編」自導演的籌資短片),也使得原本最受看好的《模仿遊戲》顯得坐立不安。
Comments closed電影《美國狙擊手》(American Sniper ,2014)以伊拉克戰爭為背景,故事的主人翁狙擊手克里斯凱爾(Chris Kyle)上士,咸認為在伊拉克共狙殺了至少一百六十名敵軍。此人在戰場上立下的功績是受美國人所崇敬的,同袍弟兄亦以「傳奇」呼之。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