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讓遊客心碎的霍夫堡皇宮:《我愛西施/茜茜公主》三部曲全是瞎掰?

奧地利霍夫堡皇宮堪稱是最讓遊客心碎的世界級景點之一,並不是因為大家到了發現那裡不夠美,而是逛了一圈皇宮、聽了導覽之後,他們將發現電影《我愛西施/茜茜公主》三部曲(Sissi)的劇情原來幾乎全是瞎掰的。

題外話,這部電影於50年代在台上映時,把Sissi翻成「西施」,但在80年代末於登陸對岸時,Sissi被翻成「茜茜」。依照字典,「茜」應只讀「倩」音,但約定俗成上,很多人會把她讀成「西」。世新大學校長成舍我的么女成露茜就說自己是「露西」,英文名字也是「Lucie」。本文還是選用更廣為人知的「茜茜」之名來介紹。

之所以說心碎,是因為在《我愛西施》三部曲之中,由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主演的茜茜公主是一個美麗且率真的姑娘,堅持履行自己身為皇后的職責,更深愛著她的丈夫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在劇情中,兩人時常談情說愛,台詞都是一句比一句還不食人間煙火。

然而,旅客如我來到了霍夫堡皇宮後,卻發現事實不是「不盡然」如此,而是「完全不是如此」。法蘭茲約瑟夫一世確實深愛著茜茜,但是茜茜覺得嫁入皇室卻簡直要了她的命。

這樁婚姻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政治聯姻,她經常抱怨自己的人生在16歲就被出賣給一個她一點也不喜歡的男人,就此完全失去自由。茜茜曾說道:

「婚姻是一個罪惡的魔鬼,吞噬了16歲少女的青春。」

有別於劇中法蘭茲約瑟夫一世那什麼都依著老婆的新好男人形象,在現實中,他其實只依著自己的母親,出事總是跑到茜茜的另一頭。

在電影裡,茜茜父母感情深厚,而茜茜自己的個性也活潑好動。但實際上,她的父母的婚姻也是基於政治原因通婚,茜茜因自小就在父母沒有愛的環境下成長,也成了陰鬱之人。電影與真實唯一相符之處,只在於茜茜確實喜歡騎馬到處跑。或許,茜茜是為了逃離現實吧。

剛入宮的茜茜,被強迫學習宮廷禮儀,又被當作生育機器,被禁止騎馬與讀書。她雖為丈夫生了4個孩子,但心始終不在皇室,與婆婆關係形同水火,在皇宮裡等同被孤立。為此,她在30歲之後開始周遊希臘、葡萄牙、西班牙、摩洛哥、埃及、土耳其各國,用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所謂的「離家出走」。她在國外的時間,據說可比待在奧地利的時間還長。

茜茜醉心作詩與馬術,也因為對身材的追求、對時尚的敏銳而常常登報,在百姓間有人氣。晚年的她,卻因為愛子的死而罹患憂鬱症。1898年,60歲那年,茜茜無故在瑞士日內瓦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對方。據說她死前最後一句是:「發生什麼事?(What has happened?)」

因為曾致力於與推動奧匈和平協議的簽訂,茜茜在匈牙利人心目中的地位更高,起初在奧地利的名譽並未如此顯赫。但隨著電影三部曲席捲全球,奧地利也跟著將茜茜放上神主牌位。筆者這趟去了霍夫堡皇宮,還有出「茜茜套裝行程」,票價貴到不必考慮。

茜茜從來不理會迂腐的皇室規範,公開對抗傳統禮俗。因為對丈夫完全沒有愛,她鼓勵老公出外尋芳問柳,自己則行遍天下,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還會拒絕保鑣隨同。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她是不折不扣的女權主義者,與電影裡那親切可愛、小鳥依人的形象可說差了十萬八千里之遠。當然,故事結局夫妻兩人快樂和解的描繪也全非事實。

2018年是飾演茜茜的奧地利女星羅美雪妮黛誕辰80年,以她為故事主人翁的作品《羅美雪妮黛的美麗與哀愁》(3 Days in Quiberon)在年初的柏林影展首映,11月也引進台北金馬影展。本片依照真實故事改編,描述《我愛西施》完結的24年後,陷入生涯低潮期的雪妮黛正在接受精神治療,並在三天之內接受記者連番的拷問。

《羅美雪妮黛的美麗與哀愁》(3 Days in Quiberon)電影預告

每當提到茜茜公主這個名號,羅美雪妮黛的理智線就會瞬間切斷,不斷地強調自己從來都不是什麼茜茜公主,那只是一個電影裡的角色罷了。雪妮黛始終想擺脫這個迪士尼公主般的形象,但實在沒辦法,這部電影太受歡迎,她永遠都被拿來與茜茜公主劃上等號。其實在1972年,她曾經於義大利電影《Ludwig》裡再次扮演茜茜,這回她嘗試演出茜茜更成熟、苦澀的人性層面,但顯然沒什麼人願意正視。

在她接受完這次的訪問後一年,她黯然在巴黎公寓裡過世,有人說是自殺,官方死因是心臟衰竭。沒有人能確定真相為何。

如果茜茜公主重回世間,知道自己的形象被扭轉成甜心皇后的形象,是不是會像雪妮黛否認自己是茜茜公主那般憤恨與激動呢?她可能會說:「你們對我做了什麼?」

本文同步刊載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