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 ,2017)的賣相在國內確實不盡理想,一個巴基斯坦裔的美國脫口秀演員與美國白人女孩的愛情故事(丁元凱大概就覺得不行),沒有台灣觀眾熟悉的大卡司坐鎮,題材看來也的確小眾。
Comments closed無影無蹤|影評推薦・電影專題・影展觀察 Posts
之前耳聞某人批判某電影的某演員,稱要不是他,這部電影大概就不那麼出色,因此這部電影也不是那麼出色。聽到此說,實在怒不可遏。理由是,演員不是這部電影的一部分麼?為什麼我們需要去大費周章假設他不存在?
Comments closed看到《芬蘭湯姆》(Tom of Finland ,2017)的宣傳文案標榜本片是透過芬蘭湯姆的官方基金會授權,「忠於史實」,反而是令人擔心的,通常這些被官方機構把持的電影,往往離史實最為遙遠。然而,親見本片的直率呈現與對時代的戮力重現,憂慮很快一掃而空。
Comments closed電影《曼菲》(2017)在台北電影節作為閉幕片首映,許多好友在映後紛紛第一時間激動表態,稱之為今年台灣最好的紀錄片。筆者在日後終於得以一窺電影面目,完全體悟本片帶給觀者瞬間的情緒能量是從何而來。透過已故舞蹈家羅曼菲的照片與演說、其學生的舞蹈和詩,導演陳懷恩創造的氛圍的確是令人難以抗拒的。
Comments closed在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2017)之中看見宋康昊格外親切,在《總統的理髮師》(2004)中,他演出一個青瓦台的平凡理髮師,唯一的客戶是總統朴正熙,他在旁目睹了韓國現代史的變遷,堪稱是韓國版阿甘。
Comments closed電影《美麗之星》(2017)可能所面臨的質疑與批判,其實大可從同名原著小說的命運中窺知。三島由紀夫在1962年出版《美麗之星》之前,已憑藉《金閣寺》等著作登上文壇巔峰。然而,該作光怪陸離的劇情,卻使他成為眾矢之的。
Comments closed導演片淵須直最初籌拍《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2016)時是籌不足資金的,導演在訪談中提到,投資人多半質疑談戰爭的日本電影不勝枚舉,明顯不看好這項計畫。隨後,導演只好轉而倚賴群眾募資的力量,終促成電影的完成。
Comments closed台北電影獎將在本週六揭曉得獎名單,無影無蹤比照去年,推出個人擬出的各單項入圍名單,供影迷朋友當作參考。眾所皆知,台北電影獎與其他國際影展一樣,從來沒有提供入圍名單,首次收看轉播的朋友常常不習慣,覺得少了點押寶樂趣。出於趣味,就索性提一份「假如入圍名單」當作觀獎指南,不準拉倒而已。
Comments closed(圖左為統籌劉乃華、圖右為總監沈可尚。)
Comments closed〔欄位〕人本教育札記337期
〔欄位〕特寫
〔作者〕翁煌德
〔攝影〕陳詠雙「給我台灣電影,其餘免談!」
◎ 翁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