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無影無蹤 Posts

影評|《清須會議》(2013):會議裡沒有提到的9件事

電影《清須會議》(清須会議 ,2013)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除了日本迷或者電玩遊戲迷之外,一般國人恐怕很難迅速進入這部電影,大導三谷幸喜為此花了一些篇幅做了大概的背景紹介,而後來也靠鮮明的角色形塑讓觀眾得以入戲,漸漸的,吃力感也隨著觀者對情節的投入,消失無蹤了。大師出手,果然不凡。

Comments closed

專題|2013金馬獎「導演獎這樣評真的對嗎?」

從前我始終疑惑「最佳導演獎」頒發的標準究竟為何。

導演很主要的工作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項是負責構思分鏡圖,一部電影的畫面都可說是導演腦海中的畫面實體化。因此,影獎頒出的最佳影片,不也就等同是對導演最大的肯定嗎?那單獨拉出「導演獎」,評比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呢?

Comments closed

影評|《毒戰》(2013):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高產量出名的杜琪峯今年有《毒戰》和《盲探》(2013)兩部問鼎金馬,前者最終獲得了劇情片的入圍,而這也是合情合理的結果。我欣賞《盲探》的天馬行空,《毒戰》也一樣充滿著奇想和巧思(尤以七人幫最令人拍案叫絕),只是後者的故事格局更壯闊,杜琪峯也展現出了企圖。若《盲探》是頭盤,《毒戰》就是主菜了。

Comments closed

影評|《郊遊》(2013):別讓蔡導得逞了

要選出這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究竟哪部電影最好,何其困難。

這就好比要評審把香蕉、蘋果等不同種類的水果放成一排,選出最好的一種。

既然提到了水果論,那就來談談《郊遊》(2013),因為這部片可說是顆「番茄」,一種究竟是水果還是蔬菜都使人難分難解的東西。

Comments closed

影評|《琳達!琳達!》(2005):山下敦弘的異調青春觀

日本校園電影一旦碰上社團題材,常是聚焦在年輕人的「血氣」,邁向目標前的坎坷史和最終如願以償的大高潮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是《琳達!琳達!》幾乎通通沒有,導演山下敦弘花了更多時間呈現了少女們練團以外的青春點滴,而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段落,難道不是青春的一部份嗎?

Comments closed

專題|馮凱:任何人拍電影不就是想要讓別人看到嗎?

講座『國片IN起來電影論壇』,主持人黃子佼,講師共六位,分別是《大尾鱸鰻》監製朱延平、《港都》導演周守訓、《陣頭》導演馮凱、《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導演華天灝、《痞子英雄:電影版首部曲》監製陳鴻元及《天后之戰》監製張心望。這樣的組合夠大咖了吧?

Comments closed

專題|蔡明亮:當今國片以數字論定一切,何來復興?

下午去聽了富邦講堂:蔡明亮導演的講座,蔡導演很推崇作者論,他認為導演是誰,電影就是什麼。我認同之至。

儘管渾身傲氣,不過其實蔡導比我想像中的還更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大眾認為他的作品曲高和寡,也懂得自我解嘲。他也針對了現在的國片環境提出了一些看法,他說:「國片又回到了三十年前,完全以數字論定一切的年代,何來復興可言?..大眾是笨的!除了在台下的各位以外!」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