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無影無蹤|影評推薦・電影專題・影展觀察 Posts

影評|《地下鐵通勤》(2018):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導演徐國峰(又名拉瓦)曾以《缺乏名字的場所》(2015)榮獲金馬獎動畫短片獎,其極簡的視覺風格令人印象深刻。對照《地下鐵通勤》,兩部作品對角色線條的簡化描繪(無論是貓咪抑或人)相仿,也都在片頭放了一個日本作家的名句,上次是夏目漱石,這回則是村上春樹。

Comments closed

影評|《山雞》(2019):記憶拼貼

短片可以在於完整敘述一個故事,抑或呈現一個切片,端看創作者的需求。《山雞》卻介於兩者之間,導演周子羣完整地講述了故事主述者阿周(同時為導演配音)對老同學山雞的回憶,但關於兩人的相處細節並不充分,是鬆散的記憶拼貼。

Comments closed

影評|《定風波》(2018):熙熙攘攘

本片片名取自蘇軾的闕詞,其膾炙人口之處,在於對人生的豁達。哪怕遇上大雨,卻「余獨不覺」。這首詞的創作之時,是蘇軾被貶去黃州後第三年。先前他因撰寫《湖州謝上表》,被有心人士解讀為譏諷朝廷,遂遭逮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慘遭刑求四個月,半條命去了。所幸許多官員向宋神宗勸諫,最終才免他一死。

Comments closed

影評|《那日上午》(2018):颱風眼

雖然片名是《那日上午》(2018),但具體的敘事時間其實超越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後來才知,原來「那日上午」是一則作文題目。導演黃瑋納在片頭與後半段穿插了多名高中生的訪談片段,請他們談談自己眼前惡的焦慮。像是虛實交錯的手法,但受訪者其實是以戲劇角色的身分接受訪問。

Comments closed

影評|《為琴癡狂》(2019):虎媽惡行的背後

以色列電影《為琴癡狂》(God of the Piano ,2019)第一顆鏡頭,我們見到了鋼琴家艾娜。演奏到一半,羊水破了,她照樣文風不動。伊泰塔爾(Itay Tal)清楚地以第一場戲勾勒出了主人翁的堅毅輪廓,並暗示了她的偏執性格。除了情節的設計聰明,娜瑪普雷斯(Naama Preis)的精準詮釋亦厥功至偉,她的眼神是能與觀眾達成「溝通」的,「不言自明」的奇幻片刻在片中不少。

Comments closed

專題|《雙子殺手》外,5部「鬧雙包」電影推薦

2019年底最令人期待的科幻力作《雙子殺手 Gemini Man》(2019)終於上映,該片也是李安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推出的最新作品,電影講述即將退休的國安局特務亨利布羅根發現自己遭到神秘殺手追殺,而對方竟然是23歲的自己。原來敵方為了找到能與他匹敵的對手,竟不惜採用複製人技術應對。

Comments closed

影評|《小小戀歌》(2019):青春片的表皮之下

事前聽到宣傳文宣說,《小小戀歌》(2019)是發想自傳說中的神曲改編而成之作,還想說是哪首歌?一聽之後恍然大悟。原來〈小小戀歌〉是2001年由沖繩獨立樂團MONGOL800推出的作品,一時大賣三百萬張,迄今仍是獨立樂團的銷售傳奇,長年來也吸引無數歌手翻唱,甚至有「最能代表平成時代的歌曲」這種說法。

Comments closed

專題|2019關渡電影節總評「新世代啼聲嘹亮,看見台灣影像的多元性」

許多人認為台北電影獎、金馬獎能反映一年下來台灣電影的風貌,卻不曉得因為入圍名單有限,又是以競賽為目的,許多「璞玉」其實沒有獲得展示的機會,有時我們甚至不太容易從這些大獎的入圍名單看見台灣一年下來創作題材的多元性。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