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柏靈頓:熊熊去秘魯》──你不知道的柏靈頓熊真相

你知道嗎?可愛的柏靈頓熊的背後,隱藏著一段關於英國移民的黑暗歷史。

話說,二戰後,英國本土百廢待舉,重建需求的急迫性很高,但是由於勞動力短缺,英國政府在1948年頒布《國籍法》,承認所有英國與其殖民地的公民都享有英國公民權,並鼓勵殖民地公民移居英國本土。同年,一艘名為帝國疾風號的船搭載了492名大多來自牙買加的勞工與其子女來到英國。從此之後,來自西印度群島的移民大批湧入,這些移民又被稱為「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

直到英國在1971年頒布《移民法令》為止,這段期間來到英國的疾風世代移民超過五十萬人,儘管英國也因此轉化成族裔更多元的社會,但過程之中,種族之間的衝突也逐漸激化。英國本地居民抱怨自身的福利受到影響,對移民帶有歧視眼光,不僅禁止他們出入特定場所,更剝奪他們享有就業與住房的正常權益。

1958年八月底,憤怒的工人階級白人在極右翼政治組織的煽動之下,與這些疾風世代移民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有三至四百名白人暴徒襲擊了他們在諾丁丘的住房,此事史稱「諾丁丘暴動」,時間長達兩週。英國政府嚴懲了領頭的九名白人青年,判處五年監禁,得以平息風波,但此事凸顯了當時在英國的族群爭議。

此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一名英國作家麥可龐德(Michael Bond)可能也閱讀了相關的新聞報導。只花了十天時間,龐德起筆寫下《一隻叫柏靈頓的熊 A Bear Called Paddington》,故事描寫一隻名叫柏靈頓的熊,被露西姑媽從秘魯的叢林深處送到英國,被寬厚的布朗一家給收留,並展開許多精彩的冒險故事。

麥可龐德其實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有了故事的靈感,在1956年,他在倫敦的商店貨架上看見一隻孤零零的泰迪熊,他買下了它送給妻子,並開始想像這隻熊也許是一個二戰時期的難民兒童,曾經親睹戰爭殘酷的他,親眼見過難民被疏散的場面,有孩童的行李上的標籤就掛著「請照顧這個孩子」(後來他把「孩子」改成了「熊」)。

起初龐德希望把柏靈頓的出身寫在非洲,但後來出版社告訴他非洲沒有熊,所以他改成了南美洲的秘魯。在他心中,柏靈頓熊象徵的就是移民到英國的黑人。儘管他並未公開承認,但英國學者安潔拉史密斯(Angela Smith)經過研究認為,柏靈頓很可能就是在指涉這些來自西印度群島的移民,因為柏靈頓最後也是落腳在他們的棲居地諾丁丘。

有別於羅德達爾(Roald Dahl)等兒童文學巨擘後來都被發現在童書之中暗藏種族主義思想,麥可龐德卻是在1950年代就能以絕對寬容的態度主張和解,以溫柔的態度看待渴望融入英國的這些新移民,這點確實走在時代的尖端。


在柏靈頓電影系列的第三集《柏靈頓:熊熊去秘魯 Paddington in Peru》(2024)之中,柏靈頓熊帶著布朗一家回到秘魯拜訪露西姑媽,遭遇到了可怕的陰謀,也遇到了更多同鄉熊熊,一但你熟悉柏靈頓熊的象徵意義與上述典故,你就會知道最後他會選擇留下來,還是返回英國了。這一集除了經典班底班維蕭(Ben Whishaw)、休邦尼維爾(Hugh Bonneville)和艾蜜莉莫提梅(Emily Mortimer)之外,還有奧斯卡影后奧莉薇亞柯爾曼(Olivia Colman)與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驚喜加盟,陣容堅強。

2022年,白金漢宮釋出了一段柏靈頓熊與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一起飲茶的影片。相隔兩年,2024年7月2日,《柏靈頓:熊熊去秘魯》上映前三個月,英國內政部正式核發了柏靈頓熊的正式護照,讓這隻秘魯小熊結束長達64年的偷渡生涯,獲得正式身分。

此舉也許是英國政府為了要彌補在2018年爆出的醜聞,當時英國媒體爆出有數百名疾風世代移民錯誤地被英國政府非法居留和驅逐出境,或者喪失健保等社會福利,內政大臣安珀魯德(Amber Rudd)因為涉嫌隱瞞內政部存在所謂的「抓移民,拚業績」的政策,所以最後掛冠下台。原本態度強硬的首相梅伊(Theresa May)眼見輿論風向不對,也決定道歉。

英國政府在去年授予柏靈頓熊護照,也可說是透過這個行銷噱頭表達他們彌補過錯的決心(儘管有些人對此並不埋單)。而《柏靈頓:熊熊去秘魯》電影之中,也持續表達關懷與接納移民的立場,然而這部電影最大的問題,只在於柏靈頓熊的口音怎麼會是標準的英國腔呢?也許未來有一天,我們會等到口音迷人的有如巴布馬利(Bob Marley)般的新版柏靈頓熊。

各位影迷,留言秀出你的柏靈頓熊收藏吧!

本文與 MyVideo 影音隨看 合作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