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珉禧以《獨自在夜晚的海邊》(On The Beach at Night Alone ,2017)榮獲柏林影后殊榮,台下掌聲不斷,韓國國內卻是一遍罵聲。一項榮譽可招來截然相反的評價,端看觀者是單看電影本身的成就抑或演員個人的私生活。
不過歷史證明,兩者往往難以被切割。過來人有女星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與導演羅伯特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婚外戀,兩人也像洪常秀與金珉禧一樣成為創作夥伴,也同樣不受諒解。眼見大家非要把公私分得這麼不開,將兩人視為箭靶,洪常秀也索性選擇拍一部來回應社會大眾。《獨自在夜晚的海邊》就是這樣一部奇妙的電影。
電影分為兩個章節,一是國外篇,二是國內篇。女演員英熙(金珉禧 飾)先是在國外城市與友人四處遊蕩,彈鋼琴、吃義大利麵、被黑衣人跟蹤。英熙向友人傾訴自己的心痛與不安,主因就是她介入了他人的婚姻。在第二章,看完電影後的英熙與幾名老友吃飯、閒聊,在海邊散步、睡覺。不久之後,她還遇上了一個劇組。
洪常秀的電影就是這樣,讓男男女女吃飯、睡覺、喝酒、散步,偶爾也做愛,還有生硬的zoom in/out。不過真正厲害之處,即在於他看似不變,卻從來都有新花樣,變化不只在對白,更多是敘事上的形式探索。筆者回憶看過其十部左右的作品,幾乎沒有一次不感到新鮮,此次也不例外。
必須坦言,《獨自在夜晚的海邊》是洪常秀在敘事上最單調的一次,端看故事本身也沒有新意,結構平乏,甚至最後又以老梗作收。但本片的價值卻是其他電影,乃至洪導未來的電影也難以複製的,它真正的趣味是在於電影文本與真實事件之間的互文性。
金珉禧在劇中飾演一位女演員,其實分明就是自己,他不時讓劇中人說著「那個導演如何?」、「我聽說那個導演失魂落魄了!」之類的話,這些台詞蹦出來的瞬間,對於知情者有著莫名其妙的喜感,對於不知情者,自然一頭霧水。
基本上,洪常秀是從不在事前寫完整劇本的,他習慣早起寫完一些對白,然後當天直接交代演員每一場戲的情境,常常讓演員即興發揮。雖然他否認了本片是他的自傳電影,但是他也承認本片許多對白正是截取自他與金珉禧的一些真實對白。這也說明了,要完全理解這部電影的情感,是有必須要循著兩人的花邊新聞看下來的。
英熙因為愛上了有婦之夫,成為國人仇視的對象,不得不遠走他鄉,回國之後也不免面對他人的指指點點。劇中出現了幾段露骨的對白,俊熙(宋宣美 飾)和天宇(權海驍 飾)直批社會大眾殘酷,替兩人打抱不平。筆者當下大嘆導演若僅以這樣層次的態度來回應大眾,未免幼稚了些。
防雷線
但是當電影末段,英熙與白髮導演尚源(文成根 飾)的交手,想法自然被徹底扭轉。這場戲,完全是洪常秀本人的自嘲,他讓文成根飾演自己,與金珉禧所飾演的英熙對談。在這場戲的世界觀裡,英熙不再是千夫所指的惡女子,劇組人員見到她,無一不表達對她的景仰,問她何時復工,也沒有人意識到她與導演的私情。這完全與前面交代的情報相互牴觸,但在觀者還沒有起疑心之前,導演就將畫面拉回了沙灘上。原來一切都是夢。
這場夢無疑透露了英熙的嚮往,那種仍是被喚作偶像的感覺,以及她能暢所欲言地向導演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怨懟。但是醒來之後,叫醒她的人就不是好口氣,英熙連聲道歉,慢行在沙灘上,孤獨一人。這已經不是洪常秀第一次用夢境唬人,但是他大概是極少數可以大量採用夢境的虛實轉換而不惹惱觀眾的典範。在英熙起身走向遠方的那一刻,那種孤獨感,也是本片的要旨。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是屬於金珉禧一個人的電影,即便導演時常讓她擠在群人之中,但是自始至終,卻沒有人不會注意到她的孤獨感。甚至,導演幾乎不給予金珉禧任何特寫,任何有戲的時刻,觀者和我們的女主人翁都是遙遠的。
誠如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所言:「特寫並不必然意味著以極近的距離拍攝對象,寬闊遠景的長鏡頭也可以是一種特寫。」在洪常秀的調度底下,他讓觀者始終維持著與金珉禧的一定距離,卻又在幾場戲中,令金珉禧成為主軸,然而那種距離感,反而彰顯了她的孤立無援。如果特寫的本意是特別強調的描寫,那本片有哪一場鏡頭少了這樣的特寫呢?
即便這些條件對一個有意奪取電影獎的演員來說是極其不利的,但金珉禧卻依然克服了這些障礙,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存在感。許多人或會質疑金珉禧不過在演出自己,何來演技可言?但隨著劇情推展,真實事件與戲劇故事一再拉扯,邊界也逐漸模糊,而那些模糊的瞬間,才是其表演精華之所在。去年成功護送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入圍奧斯卡的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為首的柏林評審團主席,可謂火眼金睛呀。
本文同時刊載於ez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