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榜為筆者在2014年這一年所看的412部電影中,不分年份、產地、語言,個人覺得最出色的二十七部電影。不按排名,因為根本無從排名。片名依照台灣地區所使用之名稱。此榜後,則另放上年度的十大華語(或國產)電影,限2014年出品電影有資格進榜,並設有排名。
無影無蹤:2014年度二十七大電影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台灣)(1991)
- 《七月天》(About July)(台灣)(1999)
- 《小武》(The Pickpocket)(中國大陸)(1997)
- 《推拿》(Blind Massage)(中國大陸)(2014)
- 《阮玲玉》(Centre Stage)(英屬香港)(1992)
- 《甜蜜蜜》(Comrades: Almost a Love Story)(英屬香港)(1996)
-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美國)(1957)
-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英國、美國)(1971)
- 《兇線》(Blow Out)(美國)(1981)
- 《三島由紀夫:人間四幕》(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美國、日本)(1985)
- 《媒體先鋒》(The Paper)(美國)(1994)
- 《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美國)(1999)
- 《尋秘街拍客》(Finding Vivan Maier)(美國)(2013)
- 《內布拉斯加》(Nebraska)(美國)(2013)
- 《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美國)(2013)
- 《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美國)(2013)
- 《鳥人》(Birdman)(2014)
- 《進擊的鼓手》(Whiplash)(2014)
- 《影武者》(Kagemusha)(日本)(1980)
- 《東京同棲生活》(Parade)(日本)(2009)
- 《聽說助教崩潰了》(Kanagawa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Office of Film Research)(日本)(2013)
- 《宅男的戀愛字典》(The Great Passage)(日本)(2013)
- 《福氣大丈夫》(Fuku-chan of Fukufuku Flats)(日本)(2014)
- 《蒼白之月》(Pale Moon)(日本)(2014)
- 《逃家劇團女孩》(Bending the Rules)(伊朗)(2013)
- 《一鏡殺到底》(Fish and Cat)(伊朗)(2013)
- 《雨季不再來》(Dry Season)(查德、法國、比利時、奧地利)(2006)
電影《內布拉斯加》最動人,《變腦》最富創意,《甜蜜蜜》最浪漫,《華爾街之狼》最放浪形骸,《福氣大丈夫》最逗笑我,《東京同棲生活》結局最驚駭,《聽說助教崩潰了》最貼近我心,《一鏡殺到底》在形式上最大膽,《進擊的鼓手》最讓人喘不過氣。
雖說不排名,但仍可從榜中選出個最中之最,即楊德昌導演執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經典中的經典。
最大驚喜則是《彗星來的那一夜》,是為今年最優秀的科幻片,不必比照《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的排場,一樣弄出了相當水準的科幻深度與懸疑性。
無影無蹤:2014年度十大華語片
- 《推拿》(Blind Massage)(中國大陸)(2014)
- 《黃金時代》(The Golden Era)(中國大陸、香港)(2014)
- 《殯棺》(譯名:心迷宮)(The Coffin In The Mountain)(中國大陸)(2014)
- 《KANO》(Kano)(台灣)(2014)
- 《一個勺子》(A Fool)(中國大陸)(2014)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The Midnight After)(香港)(2014)
- 《親愛的》(Dearest)(中國大陸、香港)(2014)
- 《我們的那時此刻》(The Moment-Fifty Years Of Golden Horse)(台灣)(2014)
- 《闖入者》(Red Amnesia)(中國大陸)(2014)
- 《勝利》(Uncle Victory)(中國大陸)(2014)
我對《推拿》的熱愛之盛只是要是長期關注我臉書的朋友大概都曉得,我認為婁燁的敘事從《浮城謎事》(2012)開始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文藝腔仍有,但敘事更通俗易咀嚼許多,這反倒使我由衷拜倒成為他的信徒。婁導先前廣受推崇的《頤和園》(2006)和《春風沉醉的夜晚》(2009),皆有值得感佩之處,但總覺得與我仍有鴻溝。
第二排給《黃金時代》肯定有很多朋友難以理解吧,但我必須先說明,我一直都不是許鞍華的忠實影迷,許導的電影我看得不多,但其所擅長的敘事我也不是不清楚。
我並非是因為看到導演忽然轉性拍起這樣實驗性的古裝大片所以格外欣賞,沒這份情懷。我只不過是單純的被那戰期前後的文人眾生給迷住了,我喜歡的是那樣的時代氛圍,還有角色們的激情灑脫。就像伍迪艾倫總掛念著1920年代的巴黎一樣,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同樣讓我心馳神往。
第三排給《殯棺》是理性思考後的結果,觀片過後我數度大肆推崇它,後來靜靜想一想,也確實不得不承認這個劇本確實太奸巧,它真的不是一部完全倚靠自然法則堆積出來的故事。但我還是認為這麼樣一個層層出奇的故事,實在太稀罕,太值得讚嘆。
話說此劇的結局直接違背了大陸影視圈「惡有惡報」的劇本潛規則,後來回大陸談上映,不僅片名得要換了,結局也要改,或許我們在金馬看得這一場就是最後一場完整符合導演意旨的《殯棺》吧,該說遺憾還是幸運?
台灣電影來年真的要再加油了,今年要不是有《KANO》這樣的神作來撐場,金馬五強真就連一部台片也沒有了。同樣主打歷史電影的《大稻埕》(2014)毫無誠意可言,張榮吉導演推出的《共犯》(2014)暴露出了自己說故事能力的欠缺,鈕承澤導演的《軍中樂園》(2014)誠意十足,但故事說起來也只是普普而已,倒是演員皆屬發揮到位。
比較有爭議的大概還是《行動代號孫中山》,我起先對這部電影一點好感也沒有,自從它得到金馬加持,劇本前輩的開示,心想或許這部電影走得太前面了,我和不少數人都還跟不上易導的腳步?
2013年個人最大的觀影收獲其實都是在紀錄片這個領域上,像是洪淳修導演的《刪海經》(2013)、李惠仁導演的《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2013)和柯金源導演的《空襲警報》(2013)與《黑》(2013)等作,著實讓我的視野開闊許多,看電影同時能增進對社會或環保議題的知識,台灣影迷其實好幸福。
只是無奈受限年份,今年只能選了楊力州導演的《我們的那時此刻》。觀前知道這是一部受國家資助的金馬獎紀錄片,難免會擔心是否眼前會是一片歌功頌德,但導演完全沒讓我們「失望」,我相信他也沒讓部長失望才是。在眾多歷來經典國片的片段中,透過口白,從歷史的演變來與金馬的變遷相互辯證,好不精彩,好不撼動人心。楊導演始終沒放下屬於自己的觀點,也始終沒落下他的獨到的幽默感。
第十名放上了張猛導演的《勝利》,這部可愛的黑色幽默小品,講述一個死人臉黑道老大因為討債逼走了幼稚園園長,受警之託,只好自己洗手帶起幼兒操,轉幹白道,還越做越有心得的故事。光概念就趣味極了,畫面構圖都美極了,我可給張猛一個封號行麼?就叫「中國東北的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