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歷史迷在 2023 年最期盼看見的史詩大作,《拿破崙 Napoleon》(2023)終於問世,由曾經操刀《神鬼戰士 Gladiator》(2000)等大片的英國名導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執導,而出演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的演員很可能也是這個世代最好的演員,甫獲奧斯卡影帝殊榮的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
這部電影可說是未演先轟動,畢竟世人已經許久沒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見這位一代英雄/梟雄的傳記電影。拿破崙是影壇的聖杯人物,多位名導都曾希望有機會拍攝關於他的傳記故事,但拍攝這個人物注定面臨不少困難,首先是這個角色的功過至今仍尚未釐清,而歷史的還原重現也意味著其創作成本絕對相當驚人。
名導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生前就曾計畫拍攝拿破崙傳記電影,但最終未能成功(下文會說明始末)。而曾經拍攝過拿破崙的導演還包括法國名導亞伯岡斯(Abel Gance),他在 1927 年拍攝的《拿破崙》採用了投映三聯幕的多視象(polyvision)裝置(即三面大銀幕拼貼的超巨型銀幕)該作品知道五十餘年後才得到遲來的肯定。不過該片終究是無聲電影時代的傑作,難以滿足現代觀眾需求。雷利史考特這回大膽出手,不免令人寄予厚望。
在看片之前或之後,不妨來了解一下五個關於《拿破崙》的背景知識(有硬知識,也有冷知識),也許可以讓你對欣賞該片感到更多趣味。
關於《拿破崙》的5個背景知識:
-
拿破崙不是法國人?
拿破崙一向以法國軍事領袖的身分在歷史留名,甚至加冕為法蘭西皇帝。很難想像其實關於拿破崙的身分認同,其實遠比想像中複雜。
1769 年,拿破崙出生於科西嘉島的小貴族家庭。科西嘉島位在地中海上,是一個距離法國本土僅 180 公里遠的小島,在拿破崙出生之前,科西嘉還曾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為義大利語。不過就在拿破崙出生前三個月,法軍入侵了科西嘉,將之併入為法國領土。
拿破崙之父卡洛波拿巴(Carlo Buonaparte)曾是科西嘉獨立運動家帕斯夸萊保利(Pasquale Paoli)的副官兼私人秘書,所以父子兩人自然也積極地支持科西嘉獨立建國。不過當法國大革命爆發,結束流亡生涯的保利回到科西嘉島後,卻迫害了拿破崙與其家人,迫使他們流亡法國。此事讓原本一心爭取為科西島獨立的拿破崙從一名科西嘉民族主義者轉變成法國民族主義者。
當拿破崙在法國獲得政治實權之後,他不再關心科西嘉島的前景,當科西嘉島一度被英國佔領時,他也置之不理。經過兩百多年後,科西嘉島已經長期接受法國統治,也全然改用法語,但獨立運動卻依然蓬勃。儘管拿破崙在晚年以法國人自居,但科西嘉人卻仍把拿破崙視為「科西嘉人」,目的正是為了要重新建立新的歷史詮釋權。
相信對於科西嘉人而言,看到雷利史考特的《拿破崙》也會是百感交集。到底是科西嘉民族英雄,抑或他國領導人,不同人恐怕就有不同解讀。
-
拿破崙真的是矮子嗎?
瓦昆菲尼克斯飾演拿破崙,大概會讓部分影迷大惑不解,畢竟大家都知道拿破崙以身高極矮出名,據說也是他一生自卑所在,173 公分的瓦昆菲尼克斯恐怕太高了一些。但經過後世學者解讀,卻發現這可能長期以來都是誤會,攻擊拿破崙身高的言論,或許都來自政敵。就當時的法國人平均身高,拿破崙其實並不算矮。
歷史學家發現經過不同時期的測量與紀錄,證明拿破崙的身高可能至少有 168 公分,至多 170 公分,這與瓦昆菲尼克斯其實相去不遠。而當時的法國人平均身高為 165 公分,換言之,拿破崙還高於平均身高。有別於歐洲人身材都很高壯的印象,受限當時的飲食習慣與經濟發展,歐洲人身材大抽高還是 19 世紀之後的事情。
現在外界認為拿破崙是矮個子的印象是源自於當時的英國媒體宣傳,透過政治漫畫加以訕笑,強調拿破崙雖為一國之君,卻只有 158 公分。然而這其實完全是無稽之談。
-
拿破崙為什麼總是把手藏起來?
許多人欣賞拿破崙的畫作時,常會好奇為何他總是將手放在衣服之中,誤以為他拿破崙的手有傷殘或皮膚病,也有人以為他總是胃痛。但這其實在 18 至 19 世紀的西方肖像畫,卻是非常流行的姿勢,就像現在拍照的流行手勢一樣,這個「藏手禮(hand-in-waistcoat)」也是當年的流行風尚,主要是為了彰顯領袖沉穩、堅定的特質。
藏手禮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人埃斯基涅斯(Aeschines),當時他認為演講時將手露出長袍是一種不敬。一直到 18 世紀,普遍認為藏手禮可以凸顯被畫者有著良好的教養,同時也體現了謙遜的男子氣概。到了現代,因為主流服飾不再允許人們將手放在衣內,所以這樣的藏手禮也就此消失,不過現在的「手插口袋」,也可視為一種藏手姿態不是?
-
拍攝《拿破崙》電影是庫柏力克未盡的志願?
在完成《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1968)之後,名導史丹利庫柏力克便開始投入《拿破崙》的電影拍攝計畫。當時他曾狂妄地批評亞伯岡斯在 1927 年拍攝的《拿破崙》完全稱不上是佳作,表明自己才是得以駕馭這個史詩人物的第一人選。
他為此考察了各個外景地,還爭取到了英國、法國、羅馬尼亞等國的支持,他也相中美國演員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來飾演拿破崙,由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出演拿破崙之妻約瑟芬(Joséphine de Beauharnais),當時的他認定這將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電影。
不過不幸的是,後來蘇聯名導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 Bondarchuk)兩部以拿破崙掛帥的電影《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1968)和《滑鐵盧戰役 Waterloo》(1970)都在西方面臨票房失敗,使得庫柏力克很難找到資方繼續支持,最終迫使電影計畫取消。不過庫柏力克不願前功盡棄,將之前作出的努力全部投入到《亂世兒女 Barry Lyndon》(1975)之中,該片一樣是以 18 世紀下半葉為背景。
這成了庫柏力克終身的遺憾,不過後繼有人,英國名導雷利史考特便公開表示之所以投身《拿破崙》拍攝,正是為了完成啟蒙導師庫柏力克的未盡心願。而另一位奉庫柏力克為先師的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則更進一步,他目前已與庫柏力克的家人建立合作,即將與 HBO 共同開發名為《拿破崙》的七集迷你劇。看來全世界即將在未來幾年掀起「拿破崙瘋」。
-
拿破崙到底是偉人,還是暴君?
近年適逢拿破崙過世兩百年(拿破崙於 1821 年辭世),全球各地都有紀念熱潮,拿破崙的生涯功過也不斷地再被拿出來討論。拿破崙曾頒布《拿破崙法典 Code civil des Français》(1804),領軍打退封建勢力,促進了歐洲的民族自決,不過他也是一個野心家,侵略埃及等國掠奪財富,為求私利而稱帝的決定也造成混亂。
如果以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功過來論斷的話,那拿破崙晚年在俄羅斯面臨失利、在滑鐵盧戰役被反法聯盟擊敗、最後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拘禁的人生收場,也可說是晚節不保。
在拿破崙過世兩百年的紀念活動時,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公開談及了拿破崙的功過,稱他恢複奴隸制的舉措違背了啟蒙時代的精神,卻也不否認拿破崙對法國歷史文化有著重要貢獻。尤其對法國右翼人士而言,拿破崙留下的法典、教育與銀行制度都是法國立國基石,但左派人士卻認為拿破崙破壞共和體制,不應獲得尊崇。
儘管爭議連連,馬克宏卻依然公開對拿破崙的貢獻做出肯定,還強調世人不應以現代標準來看待兩百年的古人。政治評論家分析指出馬克宏無疑是為了要拉攏保守派選票,換言之,討論拿破崙功過已經不只是歷史問題這麼簡單,更是政治問題,端看對拿破崙採用何種角度與觀點來審視,似乎也可以透露出一個人潛在的意識形態。
究竟雷利史考特會對《拿破崙》做出什麼樣的呈現?闡釋出什麼樣的意識形態?相信也會成為未來各界爭相論述的焦點。
本文同步刊載於 ez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