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何者》(2016):地圖砲轟炸

衝著《聽說桐島退社了》(2012)原著作者朝井遼新力作的名號,看了《何者》(2016)。有別之前的高校生眾生相,這次的故事聚焦在職場新鮮人。

故事講述積極覓職的拓人(佐藤健 飾)與好友光太郎(菅田將暉 飾)、瑞月(有村架純 飾)與理香(二階堂富美 飾)組成了求職小團體。然而,好景總是不常(戲劇尤然),團結祥和與陳腔濫調的正能量秩序逐漸崩塌,每個人都被迫摘下自己的面具。

事前已聽聞《何者》在日本並未取得良好的票房迴響,原先並不抱持太大期待。但在見到這樣有些魔性的劇情轉折與出眾群演之後,反而著迷其中。仔細推敲,感覺《何者》不受日本人青睞,大概也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6)在美國重摔的道理吧。

《何者》毫不克制的呈現了日本求職大觀,制度的拘謹保守與參與者的瘋迷,恰好形成了一種完美對稱。拓人過去是實驗劇場的編導,大學畢業後決定跳脫身分投入職場,選擇多數人的選擇。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瑞月的同居人隆良(岡田將生 飾),自認是「個體」的他,即便求職都捨棄一貫的套裝,偏要與眾不同,拒絕陷入「集體」的框架。

類似的對比,如個體之於集體、大公司之於小公司、創意之於制式、理想之於現實的辯證,在有限的篇幅當中經歷了無數的辯證。編導更將原先的求職大觀延伸到虛擬世界,轉而批判沈溺推特的主人翁。更以推特的有限字數與面試的限時自我介紹,得出一個「憑什麼這樣去衡量一個人呢?」如此老生常談的結論。

綜觀下來,全片最漫無目的的,反而是敘事者拓人自己。他追求的是一個概念,一種「跟大家一樣」的概念。對於信奉集體主義與依循該制度順利求職的日本人而言,本片無疑澆了大家一頭冷水,拓人代表的不就是多數日本人的盲從與不求甚解嗎?

《何者》無疑是隆良和銀次這樣的人會比較喜歡的電影吧!勇於追夢的人在片中相對之下獲得肯定,雖然他們的理想性格或多或者也被殘忍的撕開來檢視。拓人、光太郎、瑞月與理香看完大概會無言以對吧。而你我身邊,後者性格的人還是占多數的。日語的「何者」是「什麼人」的意思,這部片終究要問的,是「你是何者(什麼人)?」

《何者》(2016)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