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小智是種族主義者嗎?迷唇姐、波波先生與黑臉秀

動畫《精靈寶可夢(原名:神奇寶貝)》近日在美國意外成為新聞焦點,不過卻跟新的遊戲熱潮無關,而是卡通《精靈寶可夢 太陽&月亮》中的劇情踩到美國社會紅線。在原訂在美國即將播映的第64集之中,主人翁小智為了拯救投擲猴的棲地,所以將自己扮裝成投擲猴的造型,更為此讓臉塗成黑色。任何有種族議題敏感度的美國人都能理解他族將臉塗黑在美國的歷史代表什麼含意,是故美方最終決定停播該集。

在1830年代,所謂的黑臉秀(Minstrel show)在美國正式誕生,內容呈現黑奴的生活,以滑稽短劇和音樂劇的方式娛樂觀眾。不過有別於現在的認知,當時的戲劇內容刻意美化了黑奴的日常生活,並將之刻畫成懶散、粗魯且莫名樂觀的形象。

起先黑人並未被允許參演,白人演員遂利用可可油、鞋油或者其他顏料將自己的臉部塗黑,再將嘴唇塗成深紅再造出豐唇效果,將自己扮成黑人上台表演。因為所扮演的是另一個種族,白人演員在表演中常常肆無忌憚地醜化黑人形象。想當然耳,這類的演出大大強化了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這類的表演盛行一時,在1848年,這樣的表演甚至在美國被認為是國家級的藝術形式,直到1910年左右這項表演才漸漸銷聲匿跡。不過這項黑臉傳統其實只是被電影所繼承,像是借屍還魂,影響力更勝以往。美國電影之父的格里菲斯(D. W. Griffith)在 其作品《一個國家的誕生(又名:重見光明)》(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中起用大量塗黑臉的白人演員,並將非裔美國人刻畫成兇殘、愚蠢和好色的醜惡形象。這部電影最終甚至促使了三K黨的復甦。

隨著20世紀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這項「黑歷史」逐漸被翻出來檢討,從此,白人演員將臉塗黑扮成黑人的作為再也不被主流社會所接納。最終,哪怕是動漫中的黑人角色,一旦以深黑、豐唇的畫風呈現,都可能會被認定是黑臉秀的再現而遭受抨擊。在缺乏這項文化背景的日本,便曾多次碰觸地雷。早期最有名的案例是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的《森林大帝(又名小獅王)》等二十多部漫畫遭到消除黑人歧視會控訴的事件,最終迫使出版社最終必須在新版本的漫畫上加上注釋消弭爭議。而這次的「投擲猴事件」也並非是《精靈寶可夢》首次陷入種族主義的爭議。初代的神奇寶貝迷唇姐便曾引發西方世界的指責,因為這個角色的外型是黑色皮膚與紅色豐唇,被認為極像是美國早期黑臉秀角色的形象。

最早對此提出指責的是美國非裔文化評論家卡蘿.波士頓.韋瑟福德(Carole Boston Weatherford),她在2000年時撰文指責《精靈寶可夢》中的迷唇姐角色是對非裔族群的戲謔。韋瑟福德表示自己彷彿看到了另外一部被指為種族主義的小說《小黑人桑波》(Little Black Sambo ,1899)再現,雖然她的孩子並未察覺爭議所在,但她認定這樣的刻畫並不妥當。韋瑟福德另也指出迷唇姐的原名“Jynx”帶有「運氣欠佳」之意,與非洲巫醫與薩滿教有所牽連,這更讓她確信任天堂是刻意醜化非裔人士。

而遊戲版當中對該角色的介紹則「像是扭著腰在走路。據說如果放鬆了警惕,就會不自覺地跟著牠跳起舞來」和「說的話聽起來像是人類的語言,但實際說的是什麼還不清楚」,也被認為是一般外國人對非洲人的刻板印象。此外,她也提及了《七龍珠》裡造型同樣也是黑色皮膚的天神使者波波先生也有問題,其缺乏牙齒的形象被她強調為種族主義的明證。

種種指控立刻引發美國社會的迴響,最終更促使了任天堂在《精靈寶可夢》的第三代遊戲起將迷唇姐的臉改成紫色,動畫版本也隨之調整。雖然官方從未明確說出迷唇姐的靈感來源,但普遍認為這個角色的靈感是來自於90年代常見於日本街頭的109辣妹,也有說法指出她的原型是歐洲的傳說人物黑彼得(Black Pete)或北歐女神赫爾(Hel)等等,莫衷一是。

而《七龍珠》的波波先生最終也難逃改頭換面的命運,由於其角色在原作戲份吃重,無法刪減,所以在美國的《兒童版七龍珠改》(4Kids version Dragon Ball Z Kai)中,製作方索性直接將波波先生改為藍色,儼然成了藍色小精靈一員。

這些為了政治正確而進行的修正在台灣人眼中可能費解,甚至即便在美國,亦有一定數量的觀眾認為這些舉措屬於矯枉過正。在今年初,日本喜劇演員濱田雅功將自己塗黑扮成非裔好萊塢明星艾迪.墨菲(Eddie Murphy),也引發類似爭議。不過既缺乏非洲裔移民也沒有黑臉秀文化脈絡底下的日本社會,這項作為恐怕不如美國媒體描述的那般惡意,可能只是出自於善意的致敬。究竟是不是該遵循美國人的政治正確來進行創作,也成了當下日本影視工作者的課題之一。如此一來,再回頭看央視在今年春節聯歡晚會的「同喜同樂」節目中,讓演員婁乃鳴把臉塗黑並戴上大假臀還讓非洲女演員米蘭扮成猴子的場面。在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針對媒體質疑時淡定回覆:

「這似乎不是一個外交問題。你覺得這個問題已經上升到外交層面了嗎?」

莫非泱泱大國一點敏感度都沒有?或可解讀成這是對岸挑釁般的對「美國普世價值」的無視更有意思。顯然,黑臉秀沒有消亡,在新世紀它將再被賦予新意。無論未來走向如何,針對過去已經造成的「錯誤」,由華納出品的《樂一通系列:巨星總動員》(Looney Tunes Golden Collection)中的附錄注解或許是目前最能被普遍接受的折衷說詞。

「你即將看到的是時代的產物。卡通中可能描繪了一些在當時美國社會中司空見慣的種族偏見,這些描述在當時是錯誤的,於今日亦然。即便以下內容並不代表華納兄弟對當今社會的看法,這些卡通依然會按照原來的形式呈現,否則我們就等同在聲稱這些偏見從未存在。」

回到本文之初的「投擲猴事件」議論,把臉塗黑的小智是一名種族主義者嗎?當然不是。但背後的故事脈絡對美國人而言並不重要,對這個意象的全面封殺顯然足以讓他們免於面對爭議的困擾,更能心安理得。範圍如此寬廣的歧視認定,儼然形成了美國式的自我審查,不免容易造就對創作的錯殺/扼殺。而這類的現象,相信只會與日俱增。


同時刊載於 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