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黑澤明之曠世巨作》──大學生意外捕捉到黑澤明《亂》片場紀實

一個熱愛電影的大學生,一個惡劣的侵權事件,珍貴素材的佚失,以及奇蹟的失而復得,一部見證傳奇的作品保留了下來。在此之前,先讓我們回到1970年代。

1971年12月22日,倒臥在血泊中的黑澤明被送醫急救。一代大師選擇自我了結,成為日本的頭條新聞。

彼時的黑澤明,在執導美國電影《偷襲珍珠港 Tora! Tora! Tora!》(1970)時遭遇不順,開拍三個月就被二十世紀福斯炒了魷魚,後來又因 《電車狂 Dodes’ka-den》(1970)的票房失利受到嚴重打擊,加上經營的公司也因虧損而關門大吉,儘管黑澤明從未說明尋短見的理由,但外界都能從他的際遇推估出原因。

不過探究黑澤明真正的處境,還不能只就這些單一事件來看。在1960年代後期,日本電影產業因為電視興起而逐步萎縮,五大製片廠走向衰弱,大島渚等導演以相對較低成本的作品帶動日本新浪潮,像是黑澤明這種以精雕細琢的方式製作史詩大片,成本拉到無上限的導演,被認為是應該被淘汰的史前動物。「黑澤明過氣論」在日本影壇盛傳,而他也確實從此難以在日本籌資。

難以在日本尋找舞台的黑澤明,卻被當時可望走上國際影壇的蘇聯給看上,他在蘇聯政府的全力支持之下,以富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德蘇烏扎拉 Dersu Uzala》(1975)重回影壇,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肯定。儘管這給了他重起爐灶的機會,不過他依然難以得到日本資金的支持。

所幸當時美國新好萊塢興起,電影學院出身、喜愛國際電影的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和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都是看著黑澤明的電影學習電影技法,隨著兩人在美國影壇也有了一席之地,他們成功說服了二十世紀福斯資助他的史詩作品《影武者 Kagemusha》(1980)。

《影武者》堪稱亮麗的回歸,黑澤明成功獲得日本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好成績。但他的下一部作品卻依然讓所有投資者聞之色變,因為這回黑澤明打算打造成日本版的《李爾王 King Lear》,甚至要從無到有打造出一座城堡。製作成本需要達到一千兩百萬美金,這相當於好萊塢商業片規格。

這樣的野心,就連好萊塢也吞不下去,不過熱愛黑澤明電影的法國人伸出了援手,高蒙電影公司同意挹注資金拍攝。不過在最後關頭,高蒙也對不斷膨脹的製作費感到恐懼,宣告撤資。最後是熱愛藝術電影、曾支持布紐爾(Luis Buñuel)作品的法國製片人賽吉希伯曼(Serge Silberman)出面投資,才讓電影得以開拍。

這部電影就叫《亂 Ran》(1985)。它讓時年75歲的黑澤明獲得了首次、也是人生中唯一一次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作品也以其藝術成就載入影史。不過此片在日本回收不如預期,黑澤明此後只執導了三部電影就告別人世,也再也沒有一部作品的成本能超越《亂》。

事實上,如果計入通膨,《亂》至今仍是日本影史上造價最昂貴的電影。現在的電影如果拍攝同類型的題材,可以用特效等技法替代處理,再也不可能有人會有時間和財力,會用黑澤明這般完全傳統的方法拍攝上百天以打造出壯闊的史詩感。換言之,《亂》堪稱是日本影史上最後一部史詩巨作。

而到底《亂》是怎麼拍出來的,隨著當年見證者一一作古,後人已經難以知悉。

《亂 Ran》(1985)電影預告

不過其實在《亂》的拍攝現場,有一名大學生將這部片的製作秘辛給拍了下來,而且還是長達150小時的素材。這名大學生叫河村光彥,他當時與自己的夥伴在黑澤明的同意之下,穿梭在拍攝現場,拍下了《亂》的製作過程,也將黑澤明獨樹一幟的導戲方法展現給了世人,同時也包括一部分的訪談片段。

戲劇化的是,後來黑澤明的公司為了在電視上推廣《亂》,將河村光彥的拍攝成果據為己有,做成了特別節目的製作花絮。河村光彥始終想取回自己的心血,但最後卻被告知這些檔案都已經下落不明。

直到1998年,河村光彥終於設法找到了原本以為佚失的一部分影像素材,不過當時因為播放設備停產,一度以為救不回檔案。又過了十年,經過新的轉檔技術,河村光彥自費將70小時的素材數位化。在2020年過後,由於罹患癌症,自認時日無多的河村光彥認為這些拍攝素材不該只能陳放在倉庫之中,全心投入剪接,最後在2023年完成了紀錄片《黑澤明之曠世巨作 Life Work of Akira Kurosawa》。

也許觀眾會發現,這部作品的畫面質感不佳(因為拍攝器材的限制),作品也很像是傳統幕後花絮。但作為喜愛黑澤明的影迷或者電影研究者而言,哪怕是能夠看見任何一段黑澤明現場導戲的片段,肯定都是如獲至寶。後來這部奇蹟尋回並重新製作的作品,目前也在紐約等國際影展獲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