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影評|《奪冠》(2020):主旋律的異數

能在台灣戲院看見《奪冠》(2020)實在有些奇幻,尤其片中的體育主播高聲向「台灣同胞」呼喊的場面。看來有點政治不正確,不過說真的,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不少驚喜。

《奪冠》原先的片名是《中國女排》,不過無論是哪一個片名,都無法完美彰顯導演陳可辛想要闡述的重點。這部作品固然在講中國女排的故事,也的確有奪冠的激情場面,但其重點卻是擺在「集體與個人」的辯證,也試著去提醒觀眾去反思奪冠與否的重要性。

故事主要可切分為三大段,首段為郎平所屬的中國女孩在1981年取得女排世界盃冠軍的光輝歲月,第二段則描寫了已前往美國執教的郎平帶隊回到中國與昔日戰友領軍的中國女排對抗,第三段則是她執掌中國女排兵符所進行的種種改革。固然對時代的還原頗具可看性,但除了描寫運動員的苦心操練與勝利歡呼之外,倒也沒什麼別的。故事的精華卻再明顯不過是擺在郎平成為教練之後的情節。

前往美國執教過後的郎平明顯感受到中國與西方在發展體育競技的思維大有不同,有別於中國是傾舉國之力發展運動、以世界冠軍為志,歐美大多國家卻是鼓勵市民將運動視為興趣。換言之,中國運動員得背負「為國爭光」的壓力,歐美運動員多是為了自我實現,更享受其中。當郎平被邀請回國執教時,自然感到重擔加身,因為要引領中國女排重振聲威,重點恐怕不只在於訓練,而是在於改變上至協會、下至運動員看待運動的心態。

早年中國運動員普遍都被認為只知在賽場上展現自己,卻不懂採訪應對,沒有一點個性,這也被西方媒體作為話柄,認為中國運動員只是國家系統性栽培出來的「機器人」。然而,近幾年這個現象已經開始有了轉變,年輕運動員已經越來越有主見,《奪冠》之中也表現了這種世代的差距。

過去中國人深以「東亞病夫」之名為恥,於是傾全力發展奧運項目,歷經數十年,已經成為綜合運動會的金牌榜常勝軍。但即便如此,中國人依然特別緬懷當年的女排成就,另一部商業喜劇片《你好,李煥英》(2021)也不約而同地在片中回憶了1981年的女排世界盃。

之所以當時的女排尤其受人懷念,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正處自尊低落之時,造成生靈塗炭的文化大革命剛剛告一段落,中國仍被世人視為三流的貧窮國家。藉由賽場上的勝利,有如打上一劑民族主義強心針。只是近年中國經濟已經領先全球,就各個面向來看都是世界大國,於是在奧運、世界盃是不是能取得成績,對於很多人來說也就不是這麼重要。這個轉變雖然在片中並未詳述,但卻是明白的事實。

陳可辛大可以將整部片聚焦在1981的勝利,但他卻選擇將大多篇幅擺在現在,以深刻的對白針砭中國人長期陷入的迷思。並透過郎平之口向運動員勸諫,「排球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一部好的電影的標準在於有沒有提出一個好的觀點,《奪冠》其實倒是很紮實地做到了。雖然就整體看來,它依然存在主旋律的論調,但陳可辛並沒有讓故事只是淪為民族主義式的搖旗吶喊,在整體的剪輯與演員如鞏俐的演出上,都屬一流展現。

《奪冠》(2020)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