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2019關渡電影節總評「新世代啼聲嘹亮,看見台灣影像的多元性」

許多人認為台北電影獎、金馬獎能反映一年下來台灣電影的風貌,卻不曉得因為入圍名單有限,又是以競賽為目的,許多「璞玉」其實沒有獲得展示的機會,有時我們甚至不太容易從這些大獎的入圍名單看見台灣一年下來創作題材的多元性。

由此,專注鼓勵學生創作的關渡電影節的存在,便顯得殊為難得,又加上該影展並非以競賽為導向,使之能容許作品的失誤與不完美。但這並不表示這些作品不可觀,光是看到創作者的企圖心,便令人興奮。

在今年的入選短片之中,我幾乎看不見匠氣之作。 這或許與策展團隊有關。據悉關渡電影節的選片團隊全由北藝大的學生組成,此舉讓選片更反映年輕人觀點。看完今年入選的37部作品(含30部劇情短片、4部動畫片、3部紀錄片),便能強烈感受到這樣強烈的活力。 學生創作多半以個人經驗出發,因此故事多半不脫兒童回憶、青春之愛與家庭故事,能不能從中找到新的切入角度加以發揮,成為學生導演們一大課題。類型的混搭,似乎便是一個破口,這個道理早在陳和榆的《神算》(2013)就已經成為顯學,這次一樣有有多部作品繼續以青春混搭民俗文化,也獲得奇效。

丁冠濠的《合十》在概念上便是其中最有趣的一部。少女們相約在午夜之後走訪十間分散在台北各地的廟宇,她們相信只要能夠在每一間廟都許下同一個願望,願望就能實現。但顯然其中有人的願望互相抵觸,月光之下也成了女高中生們勾心鬥角的戰場。不過對我而言,電影最迷人的倒不是鬥法,反而是少女們走訪一間又一間廟時,她們的步行的節奏與虔誠的步伐,在流暢的攝影、剪接與富有神秘氣息的配樂交織之下,帶出了一股妙不可言的詩意。

身為台北人,似乎藉此重新找到了一種觀看台北的方法。 如果說《合十》是讓我得以換一個角度去看熟悉的風景地貌,那吳峟賢的《回家作業》就是讓我們換一個視角去審視現代都市家庭的關係。這部作品一點也不戲劇化,卻彷彿能令人看見每一個人物背後的暗潮洶湧。導演成功地拉開了觀者與角色的距離,適時留白,卻也讓角色與角色之間顯得既親密而疏離。片頭與片末安排一家四口在同一部轎車上各就各位的場景,便是極為高明的電影語彙。

《合十》劇照
《合十》劇照

撇開寫實的描寫,本屆選片也有幾部格外出眾的奇幻之作。其中黃若賓的《穿越愛情史》讓一個來自未來的少女反覆出現在一個小說家的浴室,雖然時空邏輯完全禁不起嚴密推敲,但既然《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 ,2013)讓男主角躲在衣櫥裡穿越時空的設定也沒人介意,那這當然也無所謂。喜劇片一向是台灣電影的硬傷,喜劇演員亦然,雖然本片在喜劇橋段的設計上仍顯生澀,但多虧了李夢苡樺與古峰的出色默契,仍令作品具有可看性。

鄭安群的《地獄裡的惡夢》同為奇幻之作,概念上卻結合了民俗信仰。曾聽說如果選擇自殺而死,便會在同一處反覆自殺無數次,永不得超生,導演的靈感應該源自此說。本片主角是一對相約自殺的陌生男女,導演保留了觀眾揣想的空間,讓兩者再每次自殺之前都釋出些許資訊。雖然是擺明讓人物受困於宿命之中,卻又能引人入勝。最令人感佩之處,還在於如此對死亡的殘酷刻畫,真正意圖卻是要令觀者嗅出生機。

《地獄裡的惡夢》劇照
《地獄裡的惡夢》劇照

開篇提及本屆作品的活力不容忽視,但也並非每一部的「活力」能在我的理解範圍之下。好比描寫兩個大男孩的純友誼青春劇《拉格朗日什麼辦法》,男孩的相處並不貼近真實男性的相處模式(至少是直男),顯然是女性對男性的想像(導演李佳芮確實是女性)。不過觀影後我深刻反省,想到岩井俊二,他所刻畫的女性情誼向來不也只是他的一廂情願?倒也覺得《拉格朗日》的呈現可以視作是一個饒富趣味的反叛。

與《拉格朗日什麼辦法》能對照的作品還包括張庭瑋的《宛如煙火》,這是一對女高中生在夜晚的青春紀事。我常常覺得短片的重點並不在於一個故事的完整性,而可能只要有一個片刻傳遞出靈光就足夠了。片中一場打電話給十年後的對方的戲中戲,帶出了青春即將邁入下一個階段的悵然感受,令人動容。此外,這場戲的表演方式也值得深究,待電話接通後,演員很快放下了在「演戲」的生澀感,宛如在那一個時刻真正完成了時空穿越。這即是我所謂動人的靈光。

《宛如煙火》劇照
《宛如煙火》劇照

同樣在整體性不見得做到完美,卻四處可見靈氣的,還有康銪倫的《掉人》。所謂靈氣可視為才氣或者「靈體」,因為這是本屆入選作品中唯一的鬼片。不可思議的是,近乎完美的取景加上出色的氣氛營造,以及完全超齡的驚悚場面調度,讓作品真正能夠嚇倒人,而非只是虛晃一招。雖然故事有些支離破碎,但鬼片的目的就是要嚇人,我倒能暫且忽略其他缺憾,必須給予最高肯定。

林治文的《母親的呼喚》也是本屆另一部在呈現上有所遺憾,但卻不能不忽視作品。由於作品的背景設定是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監獄,主創團隊顯然在時代還原(口音、場景皆然)煞費苦心。但也因為時代劇的難度係數太高,缺失也容易被放大,這是編導勢必面臨的風險。但在《返校》熱映中的同時,看到同樣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作品,著實還是令人感到興奮的。

《母親的呼喚》劇照
《母親的呼喚》劇照

紀錄片部分,也有足以在整個入選片單當中鶴立雞群的作品。林延融的《保全人生》描述一個主流價值下的暗流,23歲男子遠嘉,在職場上遭到鄙夷、家人也嫌棄,但他的真實身分其實是一個活躍於網路論壇的業餘小說作家。沒有其他專業技能的他,唯能將生命的動能以創作抒發,而唯一讓他能專注創作的工作,是夜間保全。但導演本意並非是證明台灣社會如此臥虎藏龍,恰恰相反,許多人在這個社會上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也從來沒有獲得理解的機會,只能載浮載沉地活著。搭配被攝者的小說文字與他的生活歷程,觀眾似乎能從中參照他的人生與文本之間的關係。

《保全人生》劇照

由於篇幅有限,無法逐一點名本屆影展之精華,由衷喜愛的作品還包括《令》、《臨星之夜》、《請問是神明大人嗎?》等等。但我也並不否認我多少有隱惡揚善的心態,的確有些沒提到的作品有著好的題材,卻不知為何,在呈現上趨於保守,未能彰顯特色。但實際上有些作品已經有一定的成績,自然也無需我多做介紹,好比榮獲今年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獎的《釘子花》,以喜劇方式拍攝一個老男人的運毒之旅,是我今年看過最成熟的學生製作之一。

順著影展看下來,與其說我們可以從「看到了什麼」來看,不如去談「什麼主題、類型是我們較少看到的」來看,或許更能抓到當下學生製片關注的方向或隱憂。

《噤聲三角》劇照
《噤聲三角》劇照

最後,誠心推薦大家能前往關渡電影節一遊,今年除了能看到上述所有入選短片,影展也設有「觀摩短片」、「墨西哥交流片」等單元,其中「作者前瞻:我的學生電影」單元最有意思,屆時將會放映趙德胤、侯季然、程偉豪、沈可尚、廖克發等導演的早期短片作品。現在回頭看這些作品,都能見到明顯的生澀感,但卻也能從中看出這些導演的潛能。而類似的「可能性」,我們也能在本屆的入選學生作品當中清楚看見。

本文同時刊載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