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國名導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執導的金棕櫚名作《假如….》(If…. ,1968)在50年前的今日在倫敦首映。這部作品呈現了一群桀驁不馴的年輕人為何又如何起身反叛寄宿學校的階級制度。恰好,在拍攝期間,法國正值六八學運,與本片講述的精神可說遙相呼應。
故事講述一間英國老牌寄宿學校裡,成天無所事事的米克只知道結伴與死黨打發時間,他們佯裝服從學校根深蒂固的學長學弟制,其實心中卻對此不屑一顧,知道那些於最上層的學長階級(貴族階級)不過也只是校方維持校園秩序的一批鷹犬。直到米克一夥人成為學長眼中釘的那一天,便是革命被掀動之始。
本片的編劇大衛薛文(David Sherwin)很早慧,年僅18歲就寫出了連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都趨之若鶩的劇本《Crusaders》。後來因為大導身體微恙,由另一位導演塞特霍爾特(Seth Holt)輾轉交給了英國自由電影旗手林賽安德森,這個案子才有了眉目。他倆修改了劇本18個月,定片名為《假如….》。英國知名的製片人約翰普朗波尼(John Brabourne)看了早期的劇本,他當時說:「這是我讀過最邪惡、最變態的劇本。」
劇本成形,演員卻還沒搞定。男主角米克在導演的構想,必須具有相當顯著的叛逆氣質。但麥爾坎麥道威爾(Malcolm McDowell)並不是一開始就獲得青睞,在某次試鏡之中,他不慎被女演員克莉斯汀努南(Christine Noonan)擊倒在地,劇本灑落一地。當時大衛薛文自顧自地大喊:「林賽!你找到了米克!」
老經驗的林賽安德森見狀,卻吐槽他:「選角可沒那麼簡單!給我滾!」不過說完最後還是選了時年25歲的麥爾坎麥道威爾主演米克一角。
但在1968年的英國推出這樣的作品還是讓主創團隊傷透腦筋,例如原本薛文設定的場景是他就讀的學校湯布里奇中學,但母校卻擔心這部電影會給學校帶來負面名聲而拒絕外借。在之後跟其他學校的交涉上,他們甚至必須在劇本中刪除學生持機關槍掃射師長和老師的劇情。
此外,為了在英國得以上映,導演也做了一些妥協,將部分女演員與男學生在澡堂中三點全露的畫面進行修剪。上映的歷程也很傳奇,原先派拉蒙非常厭惡《假如….》,拒絕讓它上片,但無奈因為《太空英雌》(Barbarella ,1968)的商業失利,讓他們被迫只能拿《假如….》墊檔,沒想到反而迎來了華麗的票房成績。
作品角逐了隔年的坎城影展,成功拿下最大獎金棕櫚獎殊榮,即便後來傳出其實本片原先在評審心目中只是第三名。據說當時評審分兩派,一派力挺《阿達倫事件》(Adalen 31 ,1969),一派則堅持要頒給《大風暴》(Z ,1969),最終頒給《假如….》其實是屬於妥協後的結果。
林賽安德森也在同年度提名了英國金像獎最佳導演,而大衛薛文則以27歲之齡提名最佳編劇,可惜他們雙雙敗給了麥克尼可斯(Mike Nichols)的《畢業生》(The Graduate ,1967)。
但好運卻降臨在麥爾坎麥道威爾身上,同年推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的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也看了《假如….》。麥道威爾在片中的邪氣形象太凌厲,讓庫柏力克一下就敲定由他來主演《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當麥道威爾對於如何詮釋《發條橘子》中亞歷克斯感到困惑時,庫柏力克便以《假如….》中健身房的戲來說明他屆時要的效果。
直到90年代,大衛薛文仍與林賽安德森著力在《假如….》的續集前期製作,可惜隨著安德森在1994年辭世,計畫也就此告吹。
在1999年,英國電影協會(BFI)將《假如….》選為20世紀英國偉大電影第12名。在2017年《Time Out》雜誌的一個針對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影評人的英國電影票選,本片名列史上第九位。
最後,借以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對本片的評論作結:
「《假如….》片中的那間公立男校,其實是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的縮影:假如政府(或少數高官要員)採取高壓手段,藉民主之名而行獨裁之實,還自詡為是承襲優良傳統,那麼,縱然大多數的人民敢怒不敢言,可是遲早總會有不怕死的民主烈士起而革命的。」
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