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2025影意志獨立短片獎:「破格而生」的本地之聲,台灣導演也獲肯定

現在香港真的有創作的自由嗎?

也許表面上是有的,要拍什麼還是能拍,但能不能找到放映的管道,以及放了能不能「免責」,又是另一回事。但我始終認為,只要這些畫面有留存下來,終究是一個歷史的見證,現在也許不能放,未來卻是很難說。

在介紹今屆入選作品之前,得先讓台灣的觀眾稍微了解「影意志」的背景。這其實是一個1997年在香港成立的非營利組織,目的是為了推廣香港本地獨立電影工作者,過去曾經獲得政府資助,也曾在2008年舉辦香港獨立電影節,但現在這個時局,所獲得的資源已不如以往。

在電影發展史的脈絡之下,我們都知道獨立電影有多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可以跳脫出片廠制度或主流的框架,讓有話要說的電影工作者說出想說的故事,這種作品通常是低成本製作,因此不必去顧慮市場、政府乃至企業機構的眼光。

許多偉大的電影導演都是製作獨立電影出身,正是因為看不慣主流的敘事,才「揭竿而起」,進而開啟了電影語言的革命,創造新浪潮。不過香港這一波待醞釀的新興浪潮,卻在2021年遭遇危機,被相關單位中止資助。2023年,影意志宣告解散。

2024年,藝術總監崔允信決定在台灣重新成立影意志,讓香港電影人獲得新的展映園地。2025年的「影意志香港獨立短片獎」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

看過入圍作品,自然深受啟發,因為我發現無論題材是什麼選擇,我都能感受到香港創作者在表達上的誠實,將自己所感受到的香港集體氛圍融入在創作之中。

唐浩賢執導的《宇宙有什麼不是暫時》描寫孩子被迫在不同寄宿家庭流轉的故事,既有失根的漂泊感,對未來的茫然與糾結,電影語言與表演的統合都整合地相當出色;陳穎淇導演的《兵捉賊》以兒童視角看待生活日常之中的權力與階級,暗示當權者如何變造正常的觀念以打造扭曲的社會(例如操場不能跑),我認為這部作品完美示範了如何用生活小事來影射政治,文本隱喻相當高明。

黃勺嫚執導的《壽司》(附圖)敘述一名渴求被愛的少女如何迷失自己,編導對成長的失措刻畫地很細膩,女主角黃心妍的詮釋很到位,以極簡的表演風格帶來充足的張力,整體場面調度已有大將之風;曾楊導演的《黑羊》則是以性別切入,敘述一個不願再以裙裝示人一個女孩,對自身性向認同的探索,導演將成長所帶來的痛楚刻畫地相當生動,影像的靈光處處可見,是部很驚人的作品。

邵知恩執導的《My Pen Is Blue,》描寫一名甫出獄的少女與過去自己的相遇,極其簡潔的敘事技巧與長鏡頭攝影,說明了導演的企圖不完全在於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在塑造一個角色,乃至香港年輕人的集體心境,創作野心昭然若揭;由即使多轉變盧穎怡、鄭一昊、陳林三位導演共同執導的《即使多轉變》則紀錄一名跨性別香港社工在風雨飄搖時如何自處,既有性別政治,也對社會運動有所指涉。

除此之外,影意志獨立短片獎還有多部優秀的作品值得一書,既有熱血的動畫片《殺死丁力II:帝國反擊戰》,也有風格化的實驗創作《15》,可見香港獨立創作在類型的嘗試上也很多元。

台灣與香港只有一海之隔,但短片的交流實在太少,個人長期在做短片策展,有時看到香港作品都會大吃一驚,明明是同齡、資源恐怕也沒有比較多,但香港導演對議題的轉化,人物塑造與鏡頭運動的表現方式,就是獨樹一幟。這不是說說誰好誰壞,只能說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創作環境之下,看事情的角度自然有說不同,彼此都該切磋與學習。

誠摯邀請各位影迷參與影意志獨立短片獎的展映,一窺香港獨立創作者的能量,尤其希望台灣的創作者們不要缺席,這肯定是一個最好的文化交流機會。

2025影意志獨立短片獎
Hong Kong Indie Short Film Award 2025

「影意志」1997年於香港成立,以團結本地獨立電影工作者、宣傳、推廣及發行本地獨立電影為理念。2021年中旬,影意志被有關部門終止補助, 2024年秋,藝術總監崔允信以個人名義,在台灣重新成立「影意志」,並舉辦首屆「影意志獨立短片獎2025」,冀提供讓有志的獨立電影人發表其作品的平台,盼以堅韌的聲音回應時代巨輪,彰顯獨立電影的創新與生命力。

本文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合作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