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蔡明亮來執導形象廣告,會有什麼「後果」,難道金馬影展的主事者不知道嗎?想起之前聽蔡導說,某大陸集團找他拍廣告,他大驚:「你們知道我是誰嗎?」這倒不是什麼自傲,而是有自知之明。對方說沒關係,願意放給他自由揮灑。蔡明亮導演毫不客氣的拍了一部短片,讓李康生穿著袈裟純走路,就是《行者》系列。
一樣,金馬影展請蔡導來拍形象廣告,也定有心理準備,絕非某些輿論所言,指稱金馬影展作出了錯誤的抉擇,或蔡明亮導演拍了個不知所云的東西來砸場。但是蔡明亮的電影好玩的東西也如前述的「輿論」,即他的作品延伸出來的討論,甚至比他的作品本身更發人深省。
如同蔡導拍《行者》系列時所受的「委屈」一般。他說,有大陸網友罵我的短片,說以後要在李康生的前面放圖釘,還有人說,我以後見李康生一次打他一次。最後,他憤慨的下了一句結語:我讓他這樣走路,「礙到你了嗎?」藉此反思,無論台灣人還是大陸人,是否總有厲聲批判與自己不同的人的「傳統」。但是呀,走路比較慢,與你何干?擋到你的路了嗎?也就像蔡導愛說的:「不想看可以不要看啊!」
蔡明亮這回為金馬影展打造的形象廣告,其中一段,他將他的御用男主角李康生漆成自然色,讓他融入自然之中,呈現了自己對電影的信仰,或說對電影的嚮往。但一概靜止的鏡頭呈現,是激起了蔡迷的熱衷討論,也果真惹惱了不少人。
這些被惹惱的人,在網路上發表言論如下「直接問導演是否跟政商有『特殊性關係』比較快」、「這種爛片都能當預告」、「我以爲我手機壞了」、「可不可以請蔡明亮回馬來西亞?」、「這是國王的新衣」,而以上只是部分的聲音而已。有些影迷朋友,尤其是那些熟稔蔡明亮電影風格的人,看不慣這些謾罵,也紛紛提出了自己的論述,指出是大家沒有看懂這部短片的含義。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煞是好看。
這一切帶來的討論效應,難道不在金馬影展的意料之中嗎?電影人常說一句話,一部沒有人討論的電影是沒有價值的。回頭來看這部短片所激起的漣漪,不正說明了電影的魅力所在?正常來說,一部電影本來就可能會有人喜愛,有人厭惡,當大家丟出自己對作品的感覺時,也讓電影的影響力擴及影廳(或影音網站)之外了。大家激情討論,也多少增加了金馬影展的曝光程度。
影展也本來就不是唯利是圖的存在,以金馬影展為例,策展人的確會精選出各大影展得獎的好片供觀眾欣賞,但其中許多電影不見得是合乎國人口味的,曲高和寡之作有之,甚至常有。此時,映後的後續分享與討論便顯得重要,可以與三五好友一同對劇情的理解交換意見,激盪火花。若獨自觀影,也可上網觀看他人的看法,或身體力行的撰寫評論,抒發己見。這也是我參加數年金馬影展下來的心得。
有人指出,蔡明亮拍的這支廣告,任誰都可以拍。此話不錯,給任何人一筆錢,器材、妝化、演員到位,場景找好,的確人人都可以拍出類似的東西。但也別忽略,並不是人人都是蔡明亮。蔡導作為當代最突出的作者導演之一,一部片中只要一亮出他的大名,熟客都會立刻有種了然於心的感覺。
再引用電影理論家理查戴爾(Richard Dyer)所說:
「任何對有明星在內的電影,其分析都應當考量明星的符指意義。」
蔡明亮並不是偶像明星,但對於所有熟知電影的人而言,他帶有著清晰的符號性。蔡明亮無論其人其影,都強烈代表著獨樹一格,不與傳統妥協,勇於挑戰體制的意涵。他曾經因為其作品《黑眼圈》(2006)在金馬獎提名太少又被評審批評和揶揄(例如,某評審稱,蔡導把攝影師當植物人)等風波,最後憤而宣布退出金馬獎競賽,也可說是退出體制。至於他作品的前衛性更是不必多談,像是他曾讓李康生在《郊遊》(2013)中凝視一幅畫長達十幾分鐘。
蔡明亮在2006年的《黑眼圈》事件時,曾直言道出自己對金馬獎的質疑,他說他希望藉由自己的退賽,刺激金馬的主事者來思考,這個影展有沒有失去它的核心價值。在那國片票房低迷探底的幾年間,金馬獎似有打算鼓勵商業而貶低藝術,蔡導對此曾說:
「我是堅持,我不是自溺,我很清楚我在做什麼。從什麼時候開始,堅持去做一件事變成是錯誤的?變成是不應該被鼓勵的?」
2013年,金馬50屆,由李安為首的金馬獎評審團將最佳導演獎頒發給蔡導的《郊遊》。蔡明亮上台後不禁哽咽,他直率的說:
「我跟金馬獎非常糾結,它不太喜歡我,我也不太喜歡它,因為我知道這個馬跑得很快,但是我習慣慢的。但今天這隻馬慢下來了。」
與其說金馬獎慢下來了,不如說是由侯孝賢與聞天祥攜手改革的金馬獎更能尊重快與慢,更願予以差異包容。
兩年後,金馬獎重新的邀請蔡明亮來擔任形象廣告的導演,其意義絕不只是他拍了什麼而已。更是金馬影展取了蔡明亮這個符號來進行一項全新的宣誓,並與過往的金馬揮別,這匹馬不再一樣了。
有人說蔡明亮拍的短片讓人想到安徒生童話中的《國王的新衣》。故事是說有兩個騙子自稱能織出一套笨蛋看不見的華麗衣裳給國王穿,國王信以為真,看不見卻不敢承認,無服出巡,最後被單純的小孩給戳破,讓國王淪為笑柄。大概會有人想指控蔡明亮是騙子,但我反倒認為,蔡明亮從來就是那個直言不諱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