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位〕人本教育札記332期
〔欄位〕特寫
〔作者〕翁煌德
〔攝影〕陳詠雙「看金穗,看台灣電影」
◎ 翁煌德
前言
每年到了金馬獎盛宴後,報章雜誌總充滿著政治性議論,一邊罵台灣電影獎為何要甘願被港陸電影侵蝕,另一邊則罵道如果要看國片佳績,為何不去關注台北電影獎?兩邊互不相讓。反觀,今年高齡三十九的金穗獎則往往淡定以對,從不捲入這些爭議聲浪,只管默默地看顧著台灣電影。
如果說一個獎項、影展有它的特性,那麼金穗獎的策展人胡延凱老師就符合了他所守護的金穗獎的特性──謙和而大度。談到獲得大好成績的《海角七號》,胡老師忍不住談到自己與該片的緣分,卻又謹慎地叮囑筆者「這就不必寫了」,深怕讓人覺得自己居功。
最早挖掘出李安、蔡明亮等赫赫有名大導演的金穗獎,卻從來不厲聲張揚,如今邁向第三十九年,它能給台灣觀眾什麼樣的啟發?
談到當初為何會挑起金穗獎策展人的擔子,胡老師談到自己也是從金馬影展、台北電影節起步。由於過往任職期間,必須經常與導演協調工作,他因此獲國家電影資料館借重來處理短片輔導金業務。因為短片輔導金與金穗獎都是鼓勵新銳導演的平台,後來兩個平台走向合併,胡老師也順理成章的參與了金穗獎的規劃。
拉拔在地年輕人的金穗
那是六年之前,金穗獎的規模還是很陽春,入選電影常選在書店視聽室或藝文中心放映。胡老師認為如此不太尊重電影工作者,於是他貼心地堅持要將金穗獎入選片推進電影院。胡老師回憶:
「當時在絕色電影院放完之後,不論是觀眾反應,或是創作者都覺得:『哇!』,到戲院比起在視聽室感覺有被尊重,對觀眾來說他們也得到很好的放映品質的享受。」
從此,金穗獎也從此走向了新紀元。
追溯金穗獎的歷史,如前文所述,像李安、蔡明亮、魏德聖如此蜚聲國際的大導也都是從金穗獎起步。影迷們也許都熟知李安以處女作【推手】揚威金馬獎的往事,但其實李安早在該片上映前八年,就以大學時期的作品【蔭涼湖畔】在金穗獎榮獲最佳劇情短片獎。這部短片以現在眼光看來也許稍嫌稚嫩,但金穗獎的評審還是看中了箇中潛質,這番鼓勵也為李安後來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金穗獎是從一九七八年開始,那時候應該說新聞局非常有遠見,在那個年代裡面,他們竟然願意去辦一個鼓勵短片為主的競賽。」
胡老師由衷對前人遠見感到佩服:
「在當時,不要說金穗獎,連『影展』這兩個字,對觀眾來說都是陌生的,連金馬影展也才剛開始進入籌備作業。鼓勵學生導演、年輕導演,這個想法是對的。」
最有意思的是,金穗獎早年的獎項設立,與如今的劃分大相異趣。胡老師提到,當時八釐米和十六釐米的作品走進戲院放映的機會不大,在金穗獎卻能獲得特別的嘉獎,由此可見當時鼓勵的對象就並非主流的創作者。且參賽者不限於學生這個身分,凡是獨立電影工作者都能獲得資格。
「從第一屆到現在,你會發現政府或是電影資料館、國影中心會跟著潮流趨勢走,像以前也有設立過錄影帶獎、DV獎。我覺得也是時代潮流的演進,也是當初很有勇氣的辦了這個獎以後,才會出現這麼多當初是名不見經傳的導演,像蔡明亮等等,他也是當初被發現了,有機會去國外,有機會去拍電視,慢慢被大家發現,我覺得也是這個獎比較難能可貴的地方。」
胡老師難掩驕傲之情。
反映台灣影像創作發展的金穗
從錄影帶獎聯想,也能談到另一位金穗獎發跡的重要導演,即以首部劇情長片【海角七號】賣破五億台幣的導演魏德聖。在一九九五年,他以【夕顏】榮獲金穗獎最佳錄影帶獎,其後還有兩次獲得金穗垂青。在「海角」之前,國片能有百萬級票房,就能開香檳慶祝;自「海角」之後,似乎票房破億已然成為顯學。只是,少數電影賣出好成績,就可以解讀成國片的整體騰飛嗎?
「沒有破億就是影片不好,其實有點變成惡性循環,大家是為了票房去拍,尤其這幾年的賀歲片,很多賀歲片變得是去抄襲這些公式,變成抄襲賣座元素進來,這可能不是創作者最純粹的創作初衷跟本質,大家變得有點是變本加厲,可是這不是台灣電影真正要走的方向。」
胡老師提點。
只是站在長年關注新銳導演體系的金穗獎策展角度,胡老師卻也不為國片感到憂心,他先從「量」來切入:
「我自己覺得台灣電影體質沒有那麼不好,如果我們現在從短片來看台灣電影的創作趨勢,因為如果是以金穗獎短片的競賽來講,短片投遞是有到固定的量,尤其像今年第三十九屆,報名件數有點破近年新高,代表有大量年輕創作者持續投入創作領域」
接著,胡老師也舉出了具體成功實證:
「若在五、六年前,短片導演要跨到長片有時候要熬很長一段時間,哪怕你拿到長片輔導金,可能還是籌不到對等資金。可是這兩年尤其像去年比如【屍憶】和【紅衣小女孩】,導演謝庭菡跟程偉豪是三十七屆金穗獎的入圍導演,同一個年度他們就拍攝了他們的第一部長片,都同時在台灣的電影票房取得非常好的成績、口碑也不錯。感覺大家對台灣電影的創作態勢有不太樂觀,可是如果說短片跨到長片的領域,反而給更多短片創作者有更多發揮空間跟機會。」
確實,以【紅衣小女孩】為例,導演程偉豪早已是金穗獎常客,首次執導長片就挑戰了台灣少見的鬼片題材,獲得好評,一舉提名金馬獎四項大獎。今年三月,程偉豪又將推出犯罪懸疑片【目擊者】,緊接著又有幾部新片尚在籌劃中。
談及台灣還有多少像程偉豪這樣值得期待的導演可能在近年開花結果,胡老師毫不猶疑舉出數個名字。首先分別是【划船】的導演王希捷和【神算】的導演陳和榆,其中後者即將要在HBO推出【神算】的電視劇集版【通靈少女】,是以台灣民俗信仰為背景的青春故事,早已備受期待。此外,還有曾英庭、許立達、柯貞年幾位新銳導演也是胡老師認為絕對不容忽視的國內創作者。
只是談到這裡,不免又必須回到老生常談。比起大陸市場,台灣市場如此小,也不像香港有良好的類型片(動作、警匪片尤然)產製傳統在支撐,我們現在的新銳導演創作相較之下,是不是會淪於劣勢呢?胡老師認為國人不必妄自菲薄,他說:
「其實中國大陸他們拍的短片量絕對是台灣的好幾倍,他們的影片,普遍來講在短片部分,我覺得可能還相較之下可能平均水準可能還是比台灣跟香港略遜一籌,我覺得是因為中國大陸在拍攝題材上會有許多限制。」
向下紮根的金穗
談到香港電影,胡老師則不禁莞爾:
「以前香港電影工作者都會講說,『我們香港短片拍得很不好耶,你們台灣短片怎麼那麼厲害』,我就會說,『你們香港短片也很厲害呀!』」
就在去年,便正是香港新銳創作者開花結果的一年,由五位新導演合拍的【十年】榮獲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三位新導演與三位新編劇聯合完成的【樹大招風】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劇情片提名,同樣由新導演執導的【一念無明】則獲得最佳新導演獎肯定。
而這些獲得成就的新鮮人,也都是出自類似台灣金穗獎的「香港鮮浪潮國際短片節」。年紀尚輕的鮮浪潮過去還得效法金穗獎,如今已能獨當一面培養出具有競爭力的優秀導演,再次證明了「魔鬼藏在新銳裡」的說法,若能從基層開始有系統性的培養新人,才能讓產業體系真正走向健全。
為了促進港台的電影交流,胡老師也在去年金穗獎首次邀請鮮浪潮的重點作品來台放映,甚至來自香港、新加坡、澳門、馬來西亞的作品也都成為觀摩範圍之一。
不必遠眺好萊塢或中國大陸,其實光從彼岸香港就有許多值得我們汲取的養分。但倘若只對一個有志朝向電影創作的學生來說,又有什麼是能從現在開始培養的面向?胡老師的建議毫不空泛,直截了當地說:
「如果你真的想要投入影像創作,你還是必須要閱讀電影專業書籍,了解電影專業常識與概念。因為這些東西你要知道,不是你愛怎麼拍就怎麼拍,你要先知道電影基本原理、架構,這些你都要去做,不然你的東西都很表面,再來,你要去看很多經典電影。」
「你唯有透過影展一個禮拜、三個禮拜,你才可以有機會去看大量來自世界各地方精選進來的影片,有時候影展也會介紹很多大家不認識的導演,你也可以透過這樣去認識不管是中南美洲,或是第三世界的導演,也許這些東西會對喜歡玩新東西的創作者有些不耐煩,會覺得看不下去、坐不下去,可是如果今天真的想走創作,這些是必經的過程,否則你的創作就只是曇花一現,哪怕你不小心得獎,那也不能證明什麼,你如果不去下功夫、不去做功課,不去參加研習課程,不去做一些進修,那我覺得對你來講都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此外,胡老師也鼓勵影像教育必須從小開始紮根,學校老師的協助推廣至關重要,他說:
「去年我們開始接受團體預約,可能是學校老師主動來詢問有沒有推薦的影片,適合學生看的,他們可以當成課外學習的部分,這樣其實他們帶學校同學來看,也可以跟導演做映後Q&A交流,那我相信這對同學來說,收穫遠遠超過課堂上面老師講的東西。因為有時候你親自跟創作者做面對面的交流,或是聽創作者講這些初衷,那可能也有助於日後老師在影片解析的時候有更多幫助。」
金穗獎簡訊
- 二○一七年金穗獎,分為學生組、一般組兩大塊。共有五十四部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片。
- 時間、地點:
- 三月十八日至二十六日,台北光點華山
- 三月二十七日至五月十四日,全台巡迴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