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一個致命的巧合,以色列-哈瑪斯戰爭之際,《贖罪日之戰 Golda》(2023)在台上映。電影正是以 1973 年 10 月期間的贖罪日戰爭為背景,作品站在以色列的角度敘述這個猶太國家面對阿拉伯列強的進犯,故事主人翁正是高齡 75 歲的時任總理梅爾夫人(Golda Meir)。
儘管電影站在以色列視角看待整場戰爭,但觀者未必一定要選邊站,依然可以藉由金獎導演蓋納提夫(Guy Nattiv)流暢的敘事來理解這段影響現代中東史、乃至世界歷史走向的重要轉折。奧斯卡影后海倫米蘭(Helen Mirren)針對梅爾夫人進行的精彩詮釋,使得電影更具可看性。
不過如果是對以色列發展史一知半解的觀眾,多少會難以立刻領會故事背景與脈絡,因此為了讓觀者快速掌握情節,無論是觀影前還是觀影後,都可以先閱讀下列十項背景知識,整理如下:
關於《贖罪日之戰》的10個故事背景:
-
以色列為何成為在中東國家腹背受敵?
以色列原是一個成立於西元前 900 年的古國,不過國祚僅 210 年就亡國,後繼的猶大王國又被新巴比倫王國消滅,大量猶太人還被擄到巴比倫。兩千年以來以色列就面臨波斯人、羅馬人、阿拉伯人等各個列強的侵略,遭受迫害的猶太人也只能分散各地,但仍堅持猶太教信仰。
直到 19 世紀末期,日後被尊稱為以色列國父的猶太記者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發起了錫安主義(又稱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號召全世界的猶太人回到他們千年以前生活的故土。當時以色列地區完全是巴勒斯坦人的家園,不過因為起初響應的猶太人數量有限,因此猶太人與當地人並未引起明顯的種族或宗教衝突。
1917 年,英國外長貝爾福(Arthur James Balfour)發表《貝爾福宣言 Balfour Declaration》,表達英國支持猶太人重新建國的立場重新建國的立場。二戰期間,納粹系統性地屠殺猶太人,導致散居歐洲各地的猶太人決定到以色列避難。猶太人大量移入,令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備感威脅,不過在歐美列強的支持之下,以色列終在 1948 年建國。
阿拉伯諸國為了聲援家園遭到奪去的巴勒斯坦人,齊心向以色列宣戰,自 1947 年起就發動了多起戰爭。然而阿拉伯人卻在衝突之中節節敗退,超過 7 0萬人被迫流亡。這加深了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仇恨,而恩怨至今未解。
-
為什麼埃及與敘利亞要向以色列宣戰?
1967 年 6 月 5 日,以色列眼見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似有發動戰爭的跡象,於是不等對方開戰,決定先發制人,動員戰機發動大規模空襲,在短時間內消滅約旦和埃及空軍,殲滅一半敘利亞戰機,掌握制空權。
隨後又透過陸戰猛攻,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薩地帶和西奈半島,甚至奪回原有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與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這導致數十萬阿拉伯人一夕間成為難民,嚴重打擊了阿拉伯民族的自尊。由於以色列只花費六日時間就取得空前絕後的壓倒性勝利,也讓全世界再也不敢輕視以色列人堅決的戰鬥決心。
儘管聯合國隨後要求以色列歸還這些土地,但以色列堅決不願配合,深感憤慨的埃及和敘利亞持續擴張軍備,只為找到反攻的可趁之機。加上時任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El-Sadat)任內的埃及在經濟上發展低落,民不聊生,發動戰爭無疑是強人鞏固權勢、團結民氣最好的方式,於是加強了開戰的動機。
1973 年 10 月 6 日,埃及開啟戰端。不過誠如電影中所述,以色列政府早在事前就已經收到多次戰爭將至的情報,卻不為所動,這也成為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當時受到非議的主要原因。
-
贖罪日為何是向以色列宣戰的最好時機點?
贖罪日(又稱安息日)是猶太人每年最神聖的日子,依照《舊約聖經 Old Testament》記載,這是摩西(Moses)按照神的指示設立的節慶。在這一天,虔誠的猶太教徒必須遵守禁戒:不進食、不能穿著皮革服飾、不洗澡、不化妝、不行房。此外也無法工作,還得換上樸素服裝,成年的猶太人必需連續 25 個小時誦讀祈禱文,放下塵世的慾望。這是一種贖罪的儀式,表達猶太人自我的約束與反省。
之所以選擇在贖罪日發動攻勢,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以色列人除了遵守上述戒律,在這一天也會避免使用武器、電子器材、引擎、通訊設施等,道路交通也會停擺。同時大多士兵也會返鄉過節,因此這無疑是以色列軍備最脆弱的時刻,給了阿拉伯人長驅直入的機會。
-
梅爾夫人為何深得以色列軍方敬重?
梅爾夫人出生帝俄時期的基輔(今屬烏克蘭),在八歲時就隨家人前往美國定居。因此在片中,海倫米蘭飾演的梅爾夫人能操流利英文是有所本的。在 1910 年代,梅爾夫人獻身猶太復國運動,並逐漸成為美國猶太社群的領袖人物,在二戰期間努力為猶太人權益奔走。
待以色列於 1948 年建國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國,梅爾夫人立刻號召在美猶太人捐款救國。起初以色列財長預估只能募到八百萬美金,結果梅爾夫人卻募到了五千萬,使得軍備獲得大進補。這個傳奇經歷使得梅爾夫人深得軍方尊敬,也是她得以一路登上高位的關鍵因素。
1969 年,以色列總理列維艾希科爾(Levi Eshkol)辭世,梅爾夫人繼任總理。即便她本身沒有軍事經歷,但在軍方面前依然一言九鼎,深受軍方領袖尊敬,獲得「以色列鐵娘子」稱號。
-
那個被梅爾夫人欽點未來一定會當總理的人是誰?
在一場軍方會議的場面,一位將領的提議遭到其他人否決。會後,梅爾夫人預言他將會高居總理,卻也說他肯定會有淒涼收場。對於熟知以色列政壇的人而言,這場戲不免令人會心一笑。因為此人就是在 2001 年當選以色列總理的艾里爾夏隆(Ariel Sharon)。
夏隆在 1948 年以色列建軍時就擔任指揮官,歷經蘇伊士運河戰爭、六日戰爭等完整經歷,並在贖罪日戰爭中率領裝甲部隊穿越蘇伊士運河,成功扭轉戰局,使得埃及軍心潰散,奠定勝果。用兵如神的他獲得「以色列之王」稱號。不過在以色列掌權五年後,他卻因為嚴重中風離任,自此臥病,直到 2014 年 1 月 9 日過世。
-
獨眼將軍是何許人也?
在片中被梅爾夫人喚為「摩西」的將軍,全名是摩西戴陽(Moshe Dayan)。因為在二戰中被維琪法軍打盲左眼,他又有「獨眼將軍」稱號。
戴陽在 1948 年因成功帶領自己的營抵禦敘利亞進犯而得名,34 歲便晉升少將,是以色列史上最年輕的將軍。第二次中東戰爭期間,他提出了傳奇性的「戴陽計劃」,將埃及軍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不過贖罪日戰爭初期慘敗,使得作為國防部長的戴陽顏面無光,儘管以色列依然最後穩下了軍心,但他與梅爾夫人在戰後仍面臨彈劾。
告別軍界之後,戴陽一度擔任三年外交部長,參與促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和平協議「大衛營協議」,使得以色列與埃及的關係走向正常化。
-
為何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對梅爾夫人格外敬重?
雖然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的外交政策遭人非議,也確實造成二十世紀不少國家陷入動亂與煙硝,但在本片之中,編導卻並未刻意醜化季辛吉的形象。李佛薛伯(Liev Schreiber)飾演的季辛吉在劇中接受了梅爾夫人的請託,在贖罪日之戰初期提供重要的軍事援助。
之所以對梅爾夫人格外熱心,除了美國政策使然,也是因為季辛吉本身就是猶太人,他出生於魏瑪共和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是在 1938 年為了躲避納粹迫害才移居美國紐約,由於 15 歲才開始適應環境,因此他的英語始終有著濃重的德國口音。在與梅爾夫人對話時,他的猶太出身也成為一個笑點。
不過季辛吉表面上以禮相待,私下是不是同樣敬重梅爾夫人卻又是另一回事了。在 2010 年公布的 1973 年 3 月 1 日白宮錄音檔之中,梅爾夫人前腳離開白宮,他就與尼克森(Richard Nixon)嘲諷梅爾夫人的請託,還說:「如果他們(蘇聯人)把猶太人送進蘇聯毒氣室,那不是美國所關心的,也許只是人道的關心。」
這些錄音檔內容使得本來就深陷爭議的季辛吉更為不堪,不過本片編導顯然無意對他的人格層面進行太多著墨,也許這也是因為季辛吉在電影拍攝時仍然在世。2023 年 11 月 29 日,高齡百歲的季辛吉正好在本片問世時辭世,未知季氏生前是否有看過此片。
-
埃及為何忽然與以色列和解?
起初阿拉伯聯軍勢如破竹,原本顯得鬆懈的以色列很快穩住軍心,再次反攻有成,其中埃及第三軍團遭到以軍包圍,更使得埃及方再也無心求戰。經過談判,贖罪日戰爭終在 10 月底劃下句點。
由於埃及有感對抗以色列再也不可能成功,長期的軍備競賽也迫使雙方負擔沉重壓力,加上美國積極斡旋,使得埃及開始考慮與以色列和談。1977年11月,埃及總統沙達特進入以色列訪問,成為史上第一個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也等同承認了以色列的獨立地位。他與梅爾夫人的談笑互動也在電影尾聲中呈現。
1978 年 9 月 5 日至 17 日,在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的主導之下,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 Begin)前往大衛營進行談判,最終簽訂《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 Egypt–Israel peace treaty》。以方同意從西奈半島撤出所有軍民,交換埃及與之建立和平關係。
但這個決定也是有代價的,埃及被逐出了阿拉伯國家聯盟,直到 1989 年才恢復會籍。1981 年 10 月 6 日,力主和平協議的沙達特在一場閱兵儀式上遭到激進主義者暗殺,為和平蒙上陰影。
-
梅爾夫人的死因為何?
片中,梅爾夫人菸不離手,這完全是符合史實,她本來就是人人皆知的老菸槍。不過最後奪取她性命的卻不是肺癌,而是淋巴癌。梅爾夫人由於長期吸煙,酷愛咖啡又不常運動,使得她晚年的身體狀況不盡理想,心臟尤其脆弱。
1978 年 12 月 8 日,梅爾夫人在西耶路撒冷辭世,結束傳奇人生。
-
如果以色列在贖罪日戰爭先發制人,結果會有不同?
由於以色列當時在六日戰爭以漂亮的先發制人取勝,因此外界時常批評梅爾夫人的決策,認為她反應太過緩慢,儘管已經得到充分情報,卻依然不願開戰,導致以色列差一點被擊潰。這也是本片主要議論的重點,梅爾夫人被傳喚上法院,正是要為這項決策進行解釋。
但事後經過解密,方知以色列政府也同樣面臨極大壓力,因為在當時的局勢之下,如果以方主動攻擊,有可能會被認定為以色列主動挑起戰端,使得當時深陷政治的風暴尼克森政府無法出面馳援。因此梅爾夫人選擇按兵不動,其實很可能是無可奈何的正確決策。
國務卿季辛吉日後證實,如果以色列先發動攻擊,那麼美方當時連連一根螺絲釘的援助都不會提供,而這個結果將可能導致以色列亡國。
本文同步刊載於 ez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