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電影《為琴癡狂》(God of the Piano ,2019)第一顆鏡頭,我們見到了鋼琴家艾娜。演奏到一半,羊水破了,她照樣文風不動。伊泰塔爾(Itay Tal)清楚地以第一場戲勾勒出了主人翁的堅毅輪廓,並暗示了她的偏執性格。除了情節的設計聰明,娜瑪普雷斯(Naama Preis)的精準詮釋亦厥功至偉,她的眼神是能與觀眾達成「溝通」的,「不言自明」的奇幻片刻在片中不少。
身在受限被父親與兄長宰制的父權家庭,艾娜自知即便能力再出眾,也不會獲得關愛的眼神。因此當艾娜發現她剛出生的兒子有著聽力障礙的問題,她沒有思酌多久,就將鄰床的嬰兒與自己的孩子互換。對她而言,兒子是她證明自己、翻轉家庭地位的武器,當然不能允許孩子聽不見。
是枝裕和的《我的意外爸爸》(2013)有著類似的設定,片中主人翁不知自己抱錯嬰兒,在發覺孩子完全沒有繼承他的才智而產生疑心。但以色列電影《為琴癡狂》之中,編導的切入觀點卻是截然相反的。艾娜起先擔心依丹沒有音樂天份,遂拚命操練他,但依丹顯然具有超乎同齡兒童的琴藝。反而是她重男輕女的父親始終不願認可依丹,在前半段的一場戲中,他表明嫁出去的艾娜「已經不是我們家的人」。
故事一大部分在談虎媽惡行,揭露偏差的教育方式,但其實導演背後真正在控訴的卻是以色列父權社會中對女性的歧視、對血統的偏執要求,顯然對社會的結構問題有很深入的爬梳。導演精簡而凌厲的視覺語言,也令人聯想到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