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Enter" to skip to content

專題|《噠噠噠達利》外,5部「達利」電影推薦

電影《噠噠噠達利 Daaaaaali!》(2024)日前在台上映,這是近年又一部以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為題的電影,而且導演或許是最適合呈現達利式美學的導演昆汀杜皮爾(Quentin Dupieux),作品向來天馬行空的他,也嘗試在片中將超現實主義風格「實體化」。

《噠噠噠達利 Daaaaaali!》(2024)電影預告

劇中,法國女記者茱蒂絲(安娜伊德慕絲提 飾)多次要求會見大師達利(吉爾斯萊勞奇 飾),不料大師多次提出許多不可理喻的要求,也因此鬧出不少笑料。

很少有一位畫家像達利一樣,仍然受到新世代觀眾的熱切喜愛,自1989年過世以來,其作品依然影響藝術界,也有許多研究者前仆後繼去解讀他的超現實世界,而關於他的影視改編在近年甚至越來越多,亦有助於觀眾了解不同面貌的達利。本文將列出五部關於達利的作品,他在片中可能是主角,也可能是被致敬的對象,列舉如下:

  • 導演:保羅莫利森 Paul Morrison
  • 演員:羅伯派汀森、哈維爾貝爾登、馬修麥克諾提、瑪莉娜嘉泰兒
  • 產地:英國、西班牙

1922年,18歲的達利(羅伯派汀森 飾)來到皇家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他的才氣立刻吸引了兩位同學費德里科賈西亞羅卡(哈維爾貝爾登 飾)和路易斯布紐爾(馬修麥克諾提 飾)的注意,三人很快成為莫逆之交。不過達利卻發現佛多里柯似乎對他別有好感,兩人的關係也日趨親密,似乎超越了友誼的界線。

達利與羅卡(Federico García Lorca)親密的超友誼關係在其晚年才透過通信完整公開,達利並未承認自己擁有同性戀傾向,不過他確實對羅卡的才智感到欽佩,也並未完全拒絕羅卡的追求,雖然他強調自己無法與之發生性關係(但暗示他們曾經嘗試過)。片中一場戲描寫羅卡曾為了達利與女性發生關係,以滿足達利的偷窺慾,也是基於真實重現。達利曾寫道:

「眾所周知,他是個同性戀,並且瘋狂地愛著我。他兩次想搞我。這讓我非常惱火,因為我不是同性戀,也不想屈服。而且,那樣很痛。所以什麼事都沒發生。但面對這種被崇拜的感覺,我又覺得受寵若驚。在內心深處,我覺得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我欠他一個達利的屁眼。他最終找到了一個年輕女孩,她取代了我的位置。他沒能說服我任他擺布,他發誓說那個女孩的犧牲是屬於他自己的犧牲:這是他第一次和一個女人上床。」

羅卡在1936年遭到處決,據說達利為此感到百般懊悔,他認為如果自己當時堅持帶他去義大利,就能避免悲劇發生。之後羅卡的形象也反覆出現在他的作品之中。

1982年,達利因為伴侶卡拉(Gala Dalí)的過世,而陷入低潮,從此拒絕進食,體重暴減。據一名照護他的護理師轉述,他只能聽得懂他反覆再說一句話:

「我的朋友羅卡。」

雖然達利與羅卡的關係仍存在爭議,導演保羅莫利森與編劇菲莉帕哥斯雷(Philippa Goslett)仍透過其信件與想像,編導出《達利和他的情人》一作(儘管中文片名並不精確)。雖然亞當瑟茲斯基(Adam Suschitzky)的攝影表現廣獲好評,但表演被評為僵硬且尷尬,但凡事對達利有興趣的觀眾,仍可以從本片中找到不少樂趣。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2011)

  • 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
  • 演員:歐文威爾森、瑞秋麥亞當斯、瑪莉詠柯蒂亞、安德林布洛迪
  • 產地:美國

好萊塢編劇的男主角蓋爾(歐文威爾森 飾)和未婚妻伊內茲(瑞秋麥亞當斯 飾)一同遊玩巴黎。某晚,蓋爾獨自為自己的小說尋找靈感時,在巴黎四處閒逛,卻意外穿越時空,遇到了1920年代的文人雅士,包括達利(安德林布洛迪 飾)。

片中,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飾演的蓋爾穿越了時空,與布紐爾(Luis Buñuel)和達利等人在巴黎相會。這其實是符合史實的描繪,在1926年,達利因為煽動學生鬧事而遭到聖費爾南多皇家美術學院開除。他在同年前往巴黎,拜訪了偶像畢卡索(Pablo Picasso)。在旅居巴黎期間,他與好友布紐爾同進同出,也為布紐爾的超現實主義之作《安達魯之犬 Un Chien Andalou》(1929)編劇,成就了經典。

劇中,安德林布洛迪(Adrien Brody)飾演的達利高談自己對超現實主義的理念,提到自己對犀牛的愛好。其精湛演技呈現了達利的古怪特質,以及對藝術的熱情,其出場戲亦成為許多達利粉絲愛不釋手的橋段。

  • 導演:法蘭克帕維(Frank Pavich)
  • 產地:美國

1975年,執導《鼴鼠 El Topo》(1970)、《聖山 The Holy Mountain》(1973)的智利導演阿力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一時之間廣受推崇,當他被問到下一個想拍的題材為何時,他直覺的答案就是奇幻巨著《沙丘 Dune》(1965),只可惜這個野心龐大的計畫從未付諸實行。

在開發階段,阿力山卓尤杜洛斯基決定邀集達利、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等名家主演,並找上平克佛洛依德(Pink Floyd)負責配樂。他安排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出演殘暴的哈肯能男爵,請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出演皇帝。不過當時已經鮮少遠行的達利要求一小時十萬美元片酬,片方甚至同意了(但計畫只讓他演一小時收工)。

儘管作品從未完成,但光是這個瘋狂的構想本身,就已經成為傳奇。而實際上,阿力山卓尤杜洛斯基也主動放棄了這個構想,因為達利當時公開表示處決巴斯克地區的分離主義組織埃塔(ETA),這惹惱了他,因此主動放棄邀約。


  • 導演:薩爾瓦多西莫(Salvador Simo)
  • 演員:侯黑烏松、薩爾瓦多西莫、琵琶加西亞、蕾秋拉絲卡
  • 產地:西班牙、荷蘭、德國

1930年,布紐爾的超現實主義新作《黃金年代 Age of Gold》問世,達利也貢獻了一些想法,並掛名編劇,不過兩人卻從此走向決裂。布紐爾期待完成新作,卻苦無資金挹注,他的好友拉蒙(Ramón Acín)打趣說如果中了樂透,就要資助他拍片,結果居然如願成真。

本片聚焦在布紐爾的經典紀錄片《無糧之地 Land Without Bread》(1933)的拍攝歷程,但同時也帶到了與達利關係的決裂,劇情描述亦符合史實。向來自我中心的達利,逐漸與身邊朋友脫節,在西班牙內戰期間,他甚至出聲擁護法西斯黨,讓身邊支持左派的藝術家朋友都選擇疏遠。

1940年代,在布紐爾任職於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期間,達利著書將老友布紐爾描寫成一名無神論者,而在當時無神論者是一個比共產黨更糟的標籤。連華府官員都在壓力下希望逼走布紐爾,最後他選擇自行離職,一度流落街頭。事件發生之後,達利約布紐爾喝酒,他大罵達利是一個混蛋,毀了他的職業生涯,結果達利高傲地回覆他:

「這本書和你無關,是他們太小題大作。我寫這本書只是想把我自己捧成明星,我是主角,你只是個配角而已。」

兩人的關係降為冰點,直到晚年也幾乎不再聯繫彼此。


  • 導演:大衛普威爾(David Pujol)
  • 演員:荷西賈西亞、伊萬馬薩格、克拉拉龐塞特、波爾羅培茲
  • 產地:西班牙

兩名反右翼政府的社運分子躲藏到地中海小鎮卡達克斯,此處以正好是達利定居之地。他們進入一間名叫「超現實」的餐廳工作,餐廳老闆朱爾(荷西賈西亞 飾)是個「達利控」,將整個餐廳布置成達利畫作的超現實風格。老闆一生只求能邀請達利大師來餐廳用餐,但似乎事情不如想像中順利。

本片以1974年的西班牙為背景,是在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的威權時代結束前一年。大衛普威爾本身就是一個達利狂粉,過去已曾執導過《瘋狂達利的奇想世界 Dali’s Last Masterpiece》(2015)和《達利:不朽之旅Salvador Dalí: In Search of Immortality》(2018)兩部紀錄片。

雖然本作故事純屬虛構,但充分展現了當代西班牙人對達利的愛與推崇。只是電影選擇性忽略了達利其實支持右翼政府的立場,當時的西班牙左派分子是否對達利有同樣的欣賞,著實令人懷疑。

本文同步刊載於 ez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