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患者代號:瑪丹娜》(2015)的英文片名很明瞭,就是「瑪丹娜(Madonna)」。瑪丹娜作為一位象徵前衛時尚與性感的紅星,也曾是「拜金女孩(Material Girl)」的代稱。
Comments closed分類: 影視評論
透過筆者獨特視角及影視評論,深入剖析影視作品,評價劇情、演技及導演手法,提供獨到見解,提升觀眾的欣賞層次。
電影《愛情,突如其來》 (2016)是佐藤泰志的函館三部曲最終章,三部的故事地點都在函館,故事並無關聯。像是說好似的,原作雖早在1991年刊完,電影改編卻是集中在這六年之內完成,三部片分別由熊切和嘉、吳美保和山下敦弘執導。本片我最為喜愛。
Comments closed電影《失序男孩》(2016)是一部難以被定義的作品,本片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是互毆場景,在停車場打、在商店街打、在巷子裡打、在河邊打,無窮盡的暴力,幾乎無法治介入。但即便如此,我們卻無法用「動作片」來淺薄地定義它。
Comments closed台灣直譯原文片名的電影不算少,《會計師》(The Accountant ,2016)想必是其中有趣的例子,因為無論是Accountant還是會計師,都足以讓準備捧著爆米花進場的觀眾退避三舍。筆者大學修習會計一年,重修一年,更是退避六舍。
Comments closed日本動畫片《你的名字》映前的宣傳與網路口碑,皆將重點擺在青春愛情,更有「即便是兩個異男去看,也會攜手走出戲院」此般傳奇之說。筆者先前從未被新海誠打動,但這回遇到《你的名字》(2016),也確實心悅誠服。
Comments closed方才見到香港影評人方俊傑稱《起源:首爾車站》(2016)之所以劣評如潮,是因為「《首爾站》惹起最大公憤,可能在這一點。它太真實的道出真相,真相是絕望。絕望是觀眾最不願意承認及面對。」筆者對此論完全無法認同。
Comments closed關於冤獄的紀錄片無數,本屆女性影展選映的《小鎮性侵疑雲》(Southwest of Salem: The Story of the San Antonio Four ,2016)是為其一,不過這回與種族因素無關,陷害她們的也並非與自己毫不瓜葛的人。
Comments closed筆者孤陋寡聞,如果王晶執導的《超級學校霸王》(1993)不算,這是第一次觀賞像《我在快打求旋風》(2016)這般以電競為主題的電影。更有意思的是,雖然對格鬥電玩一竅不通,觀影過程卻一點也不感到乏味。
Comments closed改編自古谷實漫畫的同名電影《白晝之雨》(2016),明明跟《屍速列車》(2016)沒丁點淵源,但是看見影片收尾的路數,卻忽然拉在一塊兒想了。只是看似更無害的《白晝》,卻比《屍速》的血味更濃個兩倍之多。
Comments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