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鮮浪潮拉拔出來的新銳導演歐文傑、陳志發與黃進等人在這兩年接連以首部長片大放異彩,同樣出自該體系的新導演盧煒麟也不落人後,在今年推出了個人首部長片《今晚打喪屍》(2017)。取材令人驚艷,成品亦然。
Comments closed分類: 影視評論
透過筆者獨特視角及影視評論,深入剖析影視作品,評價劇情、演技及導演手法,提供獨到見解,提升觀眾的欣賞層次。
阿根廷電影《人生未來完成式》(The Future Perfect ,2016)有著本屆台北電影節的「台北物語」架勢,端看試片室的影評人數度莞爾,大可感受到他的「魅力」何在。六十五分鐘的片長,像是尷尬癌的展示大會,各種奇妙冷場戲組織成全片,演員也一概缺乏表演能力。
Comments closed一連觀賞多部台北電影節試片,由瑪莉亞莎朵斯卡(Maria Sadowska)執導的《性我者得自由》(The Art of Loving. Story of Michalina Wislocka ,2017)的功效有如興奮劑,特別醒腦。
Comments closed2016年,一年之內就誕生了兩部出色的澳門電影製作,實屬難得。一部是孔慶輝執導的劇情短片《撞牆》,另一部就是本文將要談的,由徐欣羨執導的《骨妹》。
Comments closed在紀錄片《照片沒說的秘密》(Hidden Photos ,2016)中,年輕的柬埔寨攝影師金哈(Kim Hak)說道:「外界對柬埔寨的不外乎只有兩個印象,一是吳哥窟,二是紅色高棉。」而他的工作,正是要透過手上的攝影機,重新建構世人對柬埔寨的印象。
Comments closed2016年已經被譽為香港新導演全面爆發的一年,隨口喊,就有黃進、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陳志發等多名新銳導演大放異彩,美中不足在於,這些導演全是男性,陽剛味濃,清一色男性故事。
Comments closed1976年三月,美國名導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浩浩蕩蕩率隊來到菲律賓,著手進行五個月的拍攝。最後的成品就是日後被譽為經典的《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Comments closed當金珉禧以《獨自在夜晚的海邊》(On The Beach at Night Alone ,2017)榮獲柏林影后殊榮,台下掌聲不斷,韓國國內卻是一遍罵聲。一項榮譽可招來截然相反的評價,端看觀者是單看電影本身的成就抑或演員個人的私生活。
Comments closed童年初次接觸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的畫作便大感震撼,深深烙印在腦海裡。作為表現主義的先鋒人物,席勒的作品向來以極度主觀的角度呈現世界。在他畫中的人物,往往給人一種肢體不協調又病態的觀感,而那種扭曲,也正是他看待自己與世界的方式。
Comments closed前陣子,看到資深出版人顏擇雅老師發文呼籲家長應該讓孩子們閱讀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立刻引起正反議論。還沒看過書,暫且不表,但也確實明白顏老師的用意何在。恰好,近日看完《愚行錄》(2017),深受撼動,筆者實在不得不做出同樣的籲求──帶你的孩子去看吧。
Comments closed